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唯物主义历史观曾解释过,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与其他所有的艺术形式相同,二胡艺术也是社会意识下的产物。时代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作为意识形态的艺术可谓是时代的缩影,而艺术作品就是其载体。社会背景以及社会的发展痕迹都会或多或少的投射在艺术作品之中。历史的车轮推动着时代的前行。而时代的变迁又引领着文化的进步。二胡作品的发展史可以将20世纪初看作是一个正式的起点,随着社会的变迁,不断变革,不断完善,最终形成百花齐放、欣欣向荣之态,经历了三个大阶段的划分。三个阶段的社会背景各不相同,因此作品的内容、情感、体裁、曲式结构也各有不同,各成特色。1918年刘天华创作《病中吟》,至新中国成立之前为第一个阶段,这个时期作为一个初创阶段,作品的规模大多数短小精悍,曲式为简单的ABA或者ABA’结构,情感内容比较单一,多为对旧社会的批判以及对光明的期盼;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为第二个历史阶段,这个时期是一个持续发展期,大量的二胡作品雨后春笋般出现,呈蓬勃发展之态。赞颂新中国、歌唱家乡风情与民风之美是主流情感。不论是规模大小、还是乐曲的曲式结构都持续发展至完善,创作手法与技巧不断进步,对演奏者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到了1978年以后,在大量专业作曲家的加入之下,二胡作品的创作走向了第三个历史阶段。大规模的作品纷纷出现,内容情感多样化,与西方音乐的融合进一步加深,此时的二胡作品创作已经步入成熟阶段。通过对二胡作品发展历程的探析,把握二胡作品的特点,掌握每一时期典型作品的创新之处,对未来作品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启发与导向意义;其次,对于演奏者来说,也有助于对二胡作品精髓的把握,从而更贴切的演绎作品,也有助于在演奏过程中的二次创作。进一步,还会推动二胡作品的持续蓬勃发展。因此,笔者从刘天华的作品入手,经由过渡阶段的传统作品,直至当今的新作品,以每一阶段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品为媒介,感受作者的情思,探究时代的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