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常规药物联合小檗碱治疗代谢综合征,旨在进一步观察其对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血压、代谢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肠道菌群的变化的影响。方法:采集2017年6月到2018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福州市第二医院门诊及住院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代谢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注:因病例脱落,实际进入研究,资料完整的对照组有19例,治疗组21例)。同时设健康组10例。对照组:血糖异常者根据末梢血糖调整降糖药剂量。血压异常者予缬沙坦胶囊80mg qd,如血压未达标者可加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 qd。血脂异常者根据血脂情况予瑞舒伐他汀钙片10mg qn。如心率快者,予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23.75-47.5mg q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檗碱500mgtid。健康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和药物治疗。对照组和治疗组观察时间均为12周。对照组与治疗组分别于0、4、8、12周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1h血糖(1h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并测量血压;于0、12周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lc),并取粪便标本进行肠道菌群培养。健康组仅检测0周上述指标及肠道菌群。认真记录对照组和治疗组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1.对血糖及HbA1c的影响①两组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后(12周)FPG、1hPG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FPG(12周)、1hPG(8周、12周)及HbA1c明显低于治疗前(0周)(P<0.05)。②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间FPG、1hPG及HbA1c 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12周)1hPG、HbA1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对血脂的影响①两组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后TC、TG、LDL-C(8周、12周)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TG、TC(4周、8周、12周)及LDL-C(8周、12周)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②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TC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12周)T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前后对照组和治疗组LDL-C、HDL-C、TG两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3.对血压的影响①两组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后(8周、12周)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4周、8周、12周)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②对照组和治疗组组间比较:治疗前后收缩压及舒张压两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4.对hs-CRP的影响①两组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后(12周)hs-CRP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hs-CRP无明显差异(P>0.05)。②两组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组间比较hs-CRP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12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③对照组和治疗组与健康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hs-CRP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5.对肠道菌群的影响①对照组和治疗组厚壁菌门治疗前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治疗后两组与健康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厚壁菌门组内比较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对照组与治疗组厚壁菌门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厚壁菌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②对照组和治疗组拟杆菌属治疗前后均明显低于健康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拟杆菌属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拟杆菌属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拟杆菌属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对照组和治疗组柔嫩梭菌属治疗前后均明显低于健康组(P<0.01)。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柔嫩梭菌属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柔嫩梭菌属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④治疗组治疗前双歧杆菌属明显低于健康组及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双歧杆菌属组内比较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双歧杆菌属与健康组及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⑤对照组与治疗组的乳酸杆菌属及大肠杆菌属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组间比较及与健康组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代谢综合征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主要表现为厚壁菌门增多,拟杆菌属和柔嫩梭菌属减少,部分人群双歧杆菌属减少)及低度炎症反应。2.常规药物联合小檗碱治疗能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血压、血糖、血脂,降低hs-CRP,调节肠道菌群(主要表现为治疗后厚壁菌门减少、拟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