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备受关注。山东省是中国的人口大省,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并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选择青岛市作为山东省典型例子,采用遥感、地理信息技术和全球定位技术,利用数学模型来定量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时空变化,同时还对土地利用格局及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以便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系,耕地保护与未来经济发展以及人口增长协调发展。本文主要就如下内容进行了研究: 1.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时空演变模型、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矩阵模型等来研究青岛市1995~2000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时空演变。利用1995、1998和2000年三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和传统遥感解译方法,使用ARCGIS软件从遥感图像上获取土地利用信息,建立起土地利用空间图形数据库。充分发挥GIS技术在管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空间分析与图形输出等方面的强大功能。通过对土地利用图的空间分析,结合统计资料,将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链接,建立起区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据库。传统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一般都是研究各类用地在数量上的总量变化,而本文用的转换矩阵模型可以详细了解各类用地之间数量的相互转化关系,这样就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要求对各类用地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最佳比例调整。本文还选取了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以及破碎度指数等景观指数,分析这五年的青岛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草地、耕地、未利用土地和水域面积总量减少,林地和城乡工矿居住用地面积总量增加,而城乡工矿居住用地增加成为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耕地、工矿居住建设用地和林地破碎度指数增大,分离度指数减小,三种用地类型呈现由分散向集中的趋势,草地破碎度增加反映出人类活动对其干扰程度的增加; 2.青岛市土地利用格局及格局变化驱动力研究。借助社会经济统计软件STATISTICA的典型相关分析方法,选取与自然和经济相关的变量,探求青岛市土地利用格局及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表明:经济发展是青岛市土地利用现状格局及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3 青岛市土地利用结构预测。使用马尔科夫链数学模型对青岛市未来十年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显示:耕地面积比例逐渐减少,工矿居住建设用地比例逐年增加,这种趋势与现实中的经济发展要求是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