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法決疑经》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200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五六世纪的中国撰述经典,也即伪经,《像法决疑经》对当时佛教的现状描写的非常细致,而且对之後的影响也很广泛。前人虽然对於相关的研究已经有不少,但是依然有讨论空间。本文收集到了更多的经文版本,将其进行了校对,将经文内容与传世史料及其他佛经进行了对比研究,本文得出了如下几点结论:  第一,本文搜取《像法决疑经》的各种文本,对大正藏版本的《像法决疑经》经文进行了重新整理。整理后的文本清晰流畅,可读性更强,有助於更准确理解经文内容。  第二,关於《像法决疑经》的思想背景,本文认为,经名中的“像法”相当於中国佛教中曾广泛流行的末世,当时佛教所说的末世并非指末法。末法之说应当是在六世纪方才出现并且流行。同时认为《像法决疑经》的产生寸期或许不像之前认为的出现与六世纪後半叶,反而是六世纪初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第三,本文将经文中描写的诸多情景与当时史料进行了比对,《像法决疑经》的描写多是从僧团角度出发,对历史记载有一定的补充作用。经文显示僧团内部弊端重重,僧团与世俗社会的关系比较紧张。  第四,对於经文的主旨福田思想,本文经过研究发现,《像法决疑经》应是首次将福田归纳为悲田与敬田两种,并且认为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悲田的作用大於敬田。
其他文献
20世纪的最后十年,信任在社会科学理论中逐渐占据了重要地位,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领域的学者对信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使信任成为一
赣州通天岩是典型的佛教造像石窟,始开凿于唐代末年。现存造像共计359尊,是我国最南端的石窟艺术群。佛教造像艺术从传入到发展,融合了华夏民族的文化内涵以及当地的审美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