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欧洲中心ECMWF的ERA再分析数据,美国NOAA-CIRES的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数据,对2013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数量多、强度大、出现时间偏晚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特殊超强台风“海燕”首次登陆前异常迅速发展的原因。研究发现,2013年台风发生数量偏多且多发时段偏晚的原因主要有:(1)7、8月份南半球冷空气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东南太平洋-西南大西洋地区,澳大利亚地区的气温偏高,低层越赤道气流偏小,赤道辐合带(ITCZ)弱,西北太平洋135°E-175°E海域对流弱,不利于扰动的生成和发展,9、10月份南半球冷空气分布在东半球南印度洋-西南太平洋地区,澳大利亚地区受冷空气影响大,异常反气旋环流增强,100°E-155°E越赤道气流加强,导致140°E-160°E的ITCZ强度增加;(2)夏秋季节副热带西北太平洋海域海表面温度(SST)持续偏高、暖水厚度大,海洋热含量高,特别是秋季10月、11月SST高于28.5℃,暖水持续时间久;(3)北印度洋SST持续偏低,北印度洋海域对流弱,副热带西北太平洋海域上空上升气流容易发展,到了9月、10月在西北太平洋海域对流强度增强,且范围东扩,也导致了ITCZ在秋季增强;(4)高空200hPa辐散强,台风生成区域平均纬向风垂直切变偏小。2013年超强台风在秋季爆发主要由于:(1)秋季120°E以东的ITCZ偏强,台风西进途经海域海洋热含量持续偏高,在暖水上空维持的时间久,利于台风从海洋吸收热量;(2)秋季南半球冷空气活动使120°E以东越赤道气流的加强导致130°E以东ITCZ强度增强,ITCZ内台风南侧和北侧的风场加大、辐合增强,利于超强台风的发展,且风速增强,海洋向大气的水汽输送增强,利于潜热释放,台风从海洋上吸收能量增强。超强台风“海燕”在登陆前迅速增强,是由于副热带西北太平洋海域海洋热含量高,来自海洋的潜热输送强,初始扰动形成后环境风场的垂直切变小,高空强的辐散场的环流配置。ITCZ南北侧风场与台风外围风场的叠加,加强了台风南北两侧海洋向台风进行的潜热输送,越赤道气流与台风南侧风场的叠加加强了台风南侧的潜热吸收,对超强台风“海燕”形成初期的迅速发展和登陆前的急剧增强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