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西北太平洋台风异常发生原因诊断分析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xinyi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欧洲中心ECMWF的ERA再分析数据,美国NOAA-CIRES的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数据,对2013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数量多、强度大、出现时间偏晚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特殊超强台风“海燕”首次登陆前异常迅速发展的原因。研究发现,2013年台风发生数量偏多且多发时段偏晚的原因主要有:(1)7、8月份南半球冷空气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东南太平洋-西南大西洋地区,澳大利亚地区的气温偏高,低层越赤道气流偏小,赤道辐合带(ITCZ)弱,西北太平洋135°E-175°E海域对流弱,不利于扰动的生成和发展,9、10月份南半球冷空气分布在东半球南印度洋-西南太平洋地区,澳大利亚地区受冷空气影响大,异常反气旋环流增强,100°E-155°E越赤道气流加强,导致140°E-160°E的ITCZ强度增加;(2)夏秋季节副热带西北太平洋海域海表面温度(SST)持续偏高、暖水厚度大,海洋热含量高,特别是秋季10月、11月SST高于28.5℃,暖水持续时间久;(3)北印度洋SST持续偏低,北印度洋海域对流弱,副热带西北太平洋海域上空上升气流容易发展,到了9月、10月在西北太平洋海域对流强度增强,且范围东扩,也导致了ITCZ在秋季增强;(4)高空200hPa辐散强,台风生成区域平均纬向风垂直切变偏小。2013年超强台风在秋季爆发主要由于:(1)秋季120°E以东的ITCZ偏强,台风西进途经海域海洋热含量持续偏高,在暖水上空维持的时间久,利于台风从海洋吸收热量;(2)秋季南半球冷空气活动使120°E以东越赤道气流的加强导致130°E以东ITCZ强度增强,ITCZ内台风南侧和北侧的风场加大、辐合增强,利于超强台风的发展,且风速增强,海洋向大气的水汽输送增强,利于潜热释放,台风从海洋上吸收能量增强。超强台风“海燕”在登陆前迅速增强,是由于副热带西北太平洋海域海洋热含量高,来自海洋的潜热输送强,初始扰动形成后环境风场的垂直切变小,高空强的辐散场的环流配置。ITCZ南北侧风场与台风外围风场的叠加,加强了台风南北两侧海洋向台风进行的潜热输送,越赤道气流与台风南侧风场的叠加加强了台风南侧的潜热吸收,对超强台风“海燕”形成初期的迅速发展和登陆前的急剧增强起到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自2009年以来,中国已连续7年蝉联世界第一大汽车产销国,且2013年连续4年汽车销量突破2,000万辆以上;中国汽车行业正经历由过去10多年产销年均20%以上快速高增长期回归到年均8%稳定低增长期。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爆炸式的快速普及,对汽车行业融合渗透以及发展也带来了深刻影响。而席卷全球的共享/分享经济已经成为全球服务业发展的引擎,目前正成为中国国内社会服务行业发展中最重要的一股力量。
本文建立和研究了具有接种疫苗和再次感染的常微分方程和年龄结构SEIR传染病模型.对具有接种疫苗和再次感染的常微分方程形式的SEIR传染病模型,得到了基本再生数的表达式,给
废胶粉中有效组分的释放是对沥青产生改性作用的前提,而有效组分的释放与沥青介质的性质和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条件密切相关。围绕在沥青介质中实现废胶粉有效组分全释放的
<正>意大利学者康马泰著、毛铭译《唐风吹拂撒马尔罕:粟特艺术与中国、波斯、印度、拜占庭》2016年11月由漓江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康马泰结合主持中亚布哈拉古城考古的挖掘实
北京休闲农业作为北京农业的重要发展领域,其对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存在价值。北京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融
耕作机与采茶机是茶园管理中最主要且使用最广泛的两类机械,该文总结了国内外这两类机械的研发与应用现状。根据福建茶园的地形、管理模式及茶树品种,探讨近几年国内研发的较
苜蓿(Medicago sativa L.)属豆科多年生草本,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饲料作物,在苜蓿的生产实践中往往会遇到一些病原微生物的侵染而导致苜蓿病害,病害严重时造成苜蓿减产和毁灭性
<正> 阴虚者,阴液之不足也;水湿者,水液之过盛也。阴虚多生内热,水湿常因阳虚,乃一贯之理。而阴本不足,何以能生水湿?此非标新立异而又何?然则,水湿之类,阳虚者恒多,阴虚者亦
生物碱是存在于自然界(主要为植物,但有的也存在于动物)中的含氮的碱性有机化合物。大多数有复杂的环状结构,氮素多包含在环内,有显著的生物活性,是中草药中重要的组成成分,具有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