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失调与城市生活状况——基于60位“大学生农民工”生活经历的调查分析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lan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我国城市中出现了一个新的职业群体—大学生农民工,他们来自农村,学历在大专及以上,目前在环境差、收入低的次级劳动力市场从事着和农民工相似的工作。他们刚从校园进入职场,正在经历着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变,在角色转变过程中,大学生农民工的精英意识与他们窘迫的城市生活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导致他们难以对目前的职业角色产生认同,身份认同危机使他们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对自己的职业人角色认知不清、产生了角色距离和角色冲突,出现了严重的角色失调问题。  本文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运用问卷法、访谈法和文献法搜集相关资料,以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角色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大学生农民工对“大学生”的角色认知、角色期望以及与现状的对比,发现大学生农民工的期望与现状严重背离,出现了角色不清、角色距离、角色冲突甚至角色失败等各种角色失调现象,并且角色失调导致其在城市生活中的不顺畅,具体表现为职场工作满意度低、生活情绪消极且不稳定、人际交往同质性强以及社会参与不积极。  文章第二部分是问卷和访谈资料的呈现,主要分析了大学生农民工对大学生的应然角色认知、角色期望与进入职场后实然境况的对比,研究发现大学生农民工从校园到职场,在扮演职业人角色时出现了角色失调问题;第三部分分析了大学生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状况,通过对职场现状、生活情绪体验、人际交往和社会参与状况的描述,笔者发现,大学生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状况不容乐观,这或多或少与角色失调有关,因此,探析导致角色失调的原因以及缓解大学生农民工角色失调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第四部分,笔者根据与大学生农民工的访谈分析了导致大学生农民工角色失调的原因,主要包括大学生农民工相对滞后的角色观念、角色学习不充分以及实然角色形象与期望角色形象的巨大落差;第五部分则分别从个人层面和组织层面(高校、用人单位和政府)提出了解决或者缓解大学生农民工角色失调问题的对策,助力大学生农民工更快适应城市,实现城市梦!
其他文献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孝”本是私人领域的事情,但是一旦融入了民族传统,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围绕“孝”就形成了一系列规范、符号、价值、语言系统,继而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以来,农村劳动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在城乡间流动。小城镇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现象是继“民工潮”后出现的又一新的农村劳动力迁移现象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的宗教信仰发展迅速,信教人数不断增长,宗教信仰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宗教信仰必将在未来的村庄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农村宗教研究的重
随着我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在多方面取得成效显著的同时,有关大学生村官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其中之一是“村官”自身社会适应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社会资本与大
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尤其是西部社会出现了各种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领域中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露,上访和群体性事件频发。在这一背景下,本文运用福柯的微观权力视
资源型城市随着自然资源的发现、开采和加工而兴起,同样也会随着自然资源的枯竭而衰退。我国118座资源型城市当中,许多城市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发展问题,如城市转型困难,城市
自1993年我国发起志愿者行动以来,我国志愿者服务组织的规模不断扩大,其涉及的服务领域也日逐渐增多。这些有目共睹的成果在社会各个方面发挥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显示了志愿
最近几年,我国农村高额彩礼现象逐渐成为媒体和学界探讨的热点。由高额彩礼引发的“因婚致贫”“因婚返贫”“光棍村”等社会问题日益困扰着政府和普通百姓。传统的谈婚论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