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寺湾油田南沟长2高含水油藏系统特征与油藏产能研究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329619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野外地质调查、测井、试油、岩心分析等资料,以石油地质学为理论基础,研究了下寺湾油田长2油层组,并对小层对比及砂体分布、构造特征、沉积微相、储层物性、油藏富集因素等进行了研究。同时引入了油气系统理论与方法对长2高含水储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从而揭示了长2储层低产、稳产的原因。主要成果及认识如下:  1.将长2油层组划分为长21、长22、长23三个油层亚组,将长22划分为长22-1、长22-2、长22-3三个小层,其中长22-3小层为主力油层,长22-2小层为次主力油层。  2.长22为超低-特低渗长石砂岩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2.9%,平均渗透率为4.78×10-3μm2,储层非均质性强。储层孔隙类型主要有4类:残余粒间孔、溶蚀孔(粒间溶孔、长石溶孔、岩屑溶孔)以及少量的晶间孔、微裂隙等。由此得出长22为超低-特低渗油藏。  3.下寺湾油田长2储层主要为辫状河河流相沉积体系,主要发育河道砂坝、河道砂坝侧缘和河漫滩3种沉积微相。微构造成为油气的主控因素。  4.下寺湾油田长2储层高含水影响因素主要为5类:天然裂缝系统因素、孔隙度因素、渗透率因素、水动力封堵因素和地层水因素,从而导致其储层高含水。其中主要影响因素为孔隙度、渗透率、水动力封堵因素。  5.引入含油气系统理论与方法,对长2高含水地层成因进行系统性分析,对稳油、稳水、稳产“三稳”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并对长2油藏产能进行分析,认为该井区的长2油层组适合注水开发。
其他文献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滇西南地区黑河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和1988年澜沧Ms7.6级地震地表形变带,并对黑河断裂西段古地震破裂带进行了考察,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到如下结论:(1)滇西南
北山-阿拉善北缘位于中亚造山带的南缘中段,向西为与天山构造带连接、向东与华北板块北缘相邻,其构造格局以及造山时限对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及与东西各地质单元的对比连接有
地层分类(地层划分)是地层学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多重地层分类是当代地层学分类新理论和新概念的代表。沉积体系是在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过程方面具有成因联系的三维岩相组合体
安徽巢湖北部地区位于下扬子板块北部边缘部分,下石炭统发育良好,分布广泛,沉积特征明显。通过对巢北地区详细的野外测量和系统的岩石学、沉积学、古生态学的研究,尤其是进行
我国是一个多山之国,山地和丘陵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2/3。因此山地的科学开发从来就是我国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上的一个重要课题。从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来看,山地旅游产品如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