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学区房的火热和择校风气的愈演愈热,无不反映着公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作为民间经济较为发达的温州,居民对教育的要求更高,对教育的投入也一直较高。但由于区域社会发展的差异,尤其是城乡之间发展的差异,使得农村学校能获得的资源一直较少,导致其办学水平一直处于相对较低的程度。为平衡地区间、学校间的教育水平差距,温州市鹿城区一路走过“集团校”再到“集团校+学区”的办学模式。新的办学模式,尤其是设立的农村学区是否有助于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一直缺乏相关的调查研究。依照教育公平理论和教育均衡发展理论,以鹿城区农村学区的做法和国内其他地区农村学区的案例为依据,分析鹿城农村学区的发展现状和潜在问题,研究表明:温州的学区化已经基本成型,采取设置独立管理机构,即学区办公室进行学区管理,并在教研方面实现了整合骨干力量,攻克难题,增强教师交流的效果,在教学效果评估方面通过联考联评等做法增强了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在学生交流方面创新载体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平台,在教师评价方面引入了学区评价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温州的学区化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学区化的配套政策和管理措施尚不完善,没有学区的规范化标准;学区内校与校的合作交流程度较低,资源交流不充分,仍存在“留一手”的情况;教师流动不充分,仍以校为单位进行人事管理,没有发挥学区对教师资源配置的作用。对温州学区化的未来,本文建议要建立学区的规范化标准,使学区建设有据可依;建议学区内要形成文化合作,促成教学成果竞争向文化差异化合作转变;建议学区实现资源共享,实现课程、物资、师资的共享互通;建议要完善教师流动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打破教师流动障碍,采取多样化的流动方式,形成教师权益平衡保障机制,使教师的流动常规化,平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