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冠心病是一种以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为主要病变的慢性炎症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的形成和稳定型斑块向易损斑块的转变以及易损斑块破裂的整个过程中有多种机制参与,包括血栓形成学说、脂质浸润学说、单克隆学说等等。近来研究发现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随着有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寻找能准确反映不稳定斑块特点的敏感特异性标志物以早期预测冠心病已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本实验基于上述理论,拟观察不同表型冠心病患者间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数目、凋亡水平及血浆hsCRP水平的变化,分析凋亡因子及hsCRP水平的变化与冠心病病情及斑块稳定性之间的相关性,进而探讨细胞凋亡及炎症反应在冠心病中的作用,为指导冠心病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98例,分为3组,其中稳定性心绞痛组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36例,急性心肌梗死组32例。另选来自体检中心的健康正常人30例作为对照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Fas(CD95)、FasL(CD178)的表达特点,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血清中可溶性Fas的水平,用发光法测定hsCRP的水平。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上述指标的水平在组中及组间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不同表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绝对数显著高于对照组(7.72±1.89vs6.92±1.82vs6.10±1.35vs5.89±1.64,单位:109/L,P<0.01),而淋巴细胞绝对数显著低于对照组(1.63±0.58vs1.74±0.56vs1.93±0.58vs2.09±0.59,单位:109/L,P<0.01);(2)表达Fas(CD95+)的T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77.54±7.86vs66.67±10.16vs57.56±7.41vs46.54±6.63,单位:%,P<0.01),尤以AMI组为著;(3)各组患者淋巴细胞表面均可检测到FasL(CD17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表型冠心病患者血浆中可溶性Fas(sFas)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9.79±2.03vs7.47±1.94vs4.99±1.55vs3.64±1.38,单位:ng/mL,P<0.01),以AMI组最高;(5)各组冠心病患者血浆hsCRP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高(8.09±1.94vs5.56±1.30vs3.62±1.74vs2.56±1.16,单位:ng/mL,P<0.01),以AMI组更为显著;(6)表达Fas的淋巴细胞比例(Fas%)、血浆中sFas与hsCRP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380、0.482,P<0.01);Fas%与淋巴细胞绝对数有显著负相关关系(r=-0.486,P<0.01)。结论:(1)冠心病患者存在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凋亡,其凋亡的比例与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减少有关。(2)淋巴细胞表面Fas的表达比例及血清sFas水平与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具有密切相关性,其作为调控凋亡进程的重要因子,联合血清hsCRP检测,可以作为冠心病病情及斑块稳定性的较为敏感的预测指标。(3) Fas/FasL系统介导的凋亡和炎症反应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参与了冠心病粥样斑块的发生与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