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体育课程改革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而进入改革的浪潮中。2011年1月我国教育部最新出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这一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体育课程在教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还强调了体育课程的不可替代性。2012年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清华附小)体育课程改革的起始阶段,清华附小依据新课标提出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有弹性的”指导方针并结合清华附小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发展目标。2013年,清华附小体育组推出了“晨练微课堂”,即“X课程”。这是为清华附小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锻炼的平台。在这个平台里,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及爱好自主选择、自主锻炼、自主发展、自我管理。在进入2014年后,清华附小体育组又提出“1+X”的模式。“1”是整合后的国家体育课程:清华附小体育组提出增加体育课时数,要求每个班级一周5节体育课,即每天1节体育课,其中3节上国家规定课程,1节开展足球专项训练,促进学校品牌特色发展,还有1节开设体育自主选修课程,自主选修课程也有原来的八项添加至九项,增加了一门武术课。“X”课程也由原来的“晨练微课程”转变为“晨练微课堂+健身大课间”。至此,清华附小体育初步建立了体育“1+X课程”体系。本文以清华附小的体育教师及学生为调查对象,以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清华附小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总结清华附小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取得的成绩,找出影响清华附小体育课程改革的因素,并客观的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使其沿着科学、合理的方向前进。通过对清华附小体育课程改革的调查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1、清华附小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开设了自主选修课,打破了我国传统且单一的体育田径教学课,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体育课程内容变得丰富多彩。2、清华附小把足球专项训练课程作为本校的品牌特色课程,足球专项训练课的大力推广使得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足球的热爱程度,更好的促进我国足球的发展。3、“晨练微课堂”及“健身大课间”自主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开阔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吸引了更多的学生自主地、积极地投身体育锻炼,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4、清华附小体育教师的短缺、工作量过大、薪酬待遇相对较低是影响清华附小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5、学校相关部门及校领导的重视,场地、器材的缺乏是阻碍、制约清华附小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