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输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与工业化相伴相生。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工业化与运输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也会在总量、结构和质量上随着时间和区域的不同存在差异性。尤其是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历史演变的差异导致我国不同区域工业化、运输化水平显著不平衡。在如此差异之下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特征也会存在显著差异性。在理论分析方面,本文首先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工业化和运输化进行概念界定,构建工业化与运输化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并对我国工业化与运输化发展从总量、结构和质量上进行了一个整体的观测和把控,初步判定二者的发展趋势,总结和寻找二者的规律以及相关性。根据人均GDP、产业结构、制造业结构、城镇化率和就业结构综合衡量和划分当前我国整体以及东中西部典型区域的工业化水平和所处的阶段进程。基于这样一种理论前提与区域划分,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利用我国2000-2015年典型区域的时间序列数据,选取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运用脉冲响应分析方法,分析我国东、中、西部的典型区域(东部沿海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大西北地区)工业化与运输化相互动态影响关系。结果表明..工业化发展与运输化发展的相互关系存在地区差异,主要体现在工业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工业化与运输化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与运输化总量层面的互动;工业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工业化对运输化的作用由运输总量开始扩展到对运输化质量的促进作用,而运输化发展也开始在质量维度对工业化产生正向作用;工业化发展到比较高级的阶段,工业化与运输化在总量层面的相互作用开始减弱,工业化与运输化在质量层面的相互作用开始凸显,且在互动关系中第三产业开始起到更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包括三个方面:(1)一个地区随着工业化水平和阶段的不同,工业化与运输化相互关系的作用特征不尽相同;(2)我国不同经济区工业化与运输化发展水平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3)我国工业化水平高的东部地区工业化与运输化相互关系有从总量层面到质量层面发展的趋势,且互动过程中第三产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工业化水平不够发达地区(如长江中游与大西北地区)主要任务是提高经济水平,发展第二产业,而工业化与运输化的总量之间存在显著的互动作用,尤其是中部地区,承接了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工业化与运输化之间在各个层面的互动关系最为显著。最后,文章根据研究的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