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贴面厚度及粘接剂对IPSe.max铸瓷贴面色彩效果的影响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shichangyou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瓷贴面因牙体组织磨切少,外表自然,颜色稳定,美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好已成为前牙美学修复的较好方法。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干扰,要达到理想的色彩是有一定难度的。影响瓷贴面修复体色彩的因素包括瓷贴面本身的颜色,瓷贴面的厚度,粘结剂的颜色和基牙的颜色等。临床上瓷贴面与邻牙色彩不相符时,医生经常使用树脂粘接剂来遮盖底层颜色和调整修复体最终颜色。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瓷试样厚度及树脂粘接剂对IPS e.max瓷贴面修复体颜色的影响,从而为临床医师更好地行牙体预备和选择粘接剂提供理论依据,使贴面修复体呈现更好的美学效果。方法:1.样品制备1.1采用失蜡铸造法将IPS e.max Press LTA1铸瓷瓷块制作成直径为10 mm,厚为1.2 mm的圆形铸瓷片。表面磨平,喷砂,蒸馏水超声清洗,干燥,备用。所有试样按厂家提供的烧结程序进行自身上釉一次。烧结完成后,同一台研磨机按相同速度在砂纸上抛磨试样,使瓷试样的厚度分别为0.3 mm,0.5 mm,0.7 mm,0.9 mm,1.0 mm。打磨过程中用电子游标卡尺控制厚度,误差控制在±0.02 mm,按照厚度依次分为5组,每组8个,共计40个试样。1.2选择ND5色复合树脂充填进硅橡胶模具,上下表面使用光固化灯分层光固化,每次光照40 s,制作直径10 mm,厚度4.5 mm圆盘形树脂试样8个,最后试样表面砂纸抛光,控制厚度为4.0 mm±0.02 mm。所有试样超声清洗10 min,干燥后备用。2.颜色测量及统计学分析:将不同厚度(0.3 mm、0.5 mm、0.7 mm、0.9 mm、1.0 mm)A1色瓷试样覆盖ND5色树脂试样模拟瓷贴面修复变色基牙。Olympus Crystaleye电脑比色仪在标准白背景下分别测定对照组(瓷试样和树脂试样间加用水)、粘接剂组(瓷试样和树脂试样间使用粘接剂)所有组合试样的色度值,测色位置选择在试样的中心,每个试样测色3次,取平均值;记录试样中部1/3的L*、a*、b*值,计算明度差?L*值及色差?E值,应用SPSS11.5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相同瓷试样厚度组中,各粘接剂组与对照组间色差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色差值均大于1.5 NBS,其中使用+3、-3号粘接剂试件引起的明度差?L*变化幅度较大,色差值?E变化也较大。2.同一种粘接剂组中,不同瓷试样厚度间色差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瓷试样厚度的增加,明度差?L*及色差值?E逐渐减小,当瓷试样厚度为l mm时,明度差?L*及色差值?E最小。3.瓷试样厚度和粘接剂种类对粘接剂组与对照组色差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不同瓷贴面厚度及树脂粘接剂类型有助于调节贴面修复体最终颜色。随着瓷贴面厚度的增加,其遮色性能提高,粘接剂对修复体颜色的影响逐渐减小,瓷贴面厚度为1 mm时,粘接剂对修复体颜色影响最小;瓷贴面厚度不变时,使用+3、-3号树脂粘接剂有较强颜色调节能力,可明显改变修复体的明度及色彩。故通过选择适当的瓷贴面厚度配合合适的粘结树脂,可很好地对贴面修复体最终颜色进行调整。
其他文献
目的:1、建立咬合创伤的动物模型,观察咬合创伤大鼠牙周组织的病理变化过程; 2、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在咬合创伤大鼠牙周组织中的表达; 3、探讨MMP-3在咬合创伤牙周组
目的:构建大鼠牙囊细胞(dental follicle cells, DFC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体外共培养模型,初步研究与大鼠BMSCs共培养对DFCs
目的:  评价荧光辅助去龋技术与探针辅助的传统去龋方法在去龋效果上的差异。  方法:  收集因龋或阻生新鲜拔除的离体磨牙10颗,沿龋损中线按牙体长轴方向对分为二,分别计入
本研究拟通过建立上颌第一前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来比较正常咬合与错牙合时牙颈部的应力分布,进而探讨应力疲劳在牙齿楔状缺损形成过程的作用,寻求牙齿楔状缺损的病因。选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