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的路网规模发展迅速,这种跨越式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日益增长的旅客出行需求,提高了旅客的出行效率。在客运市场中,旅客可选择的交通方式很多,客运产品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乘客对出行中所选择的客运产品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这意味着高速铁路在客运市场中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目前高速铁路相对固定的定价机制己经不能适应高速铁路持续发展的需要,影响高速铁路客票收入的提高,其原因主要是高速铁路的票价制定与旅客需求不匹配,降低了高铁在运输市场中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在既有的席位分配模式下,旅客需求与高速铁路席位能力之间的匹配度相对不高,不同列车席位利用情况差异较大,导致列车席位能力的浪费。在这一背景下,高速铁路票价制定和席位分配问题就成为优化高速铁路席位能力利用情况、保障高速铁路客票收入,提高高铁列车在客运市场中的竞争力的一个有意义的研究内容。收益管理是一种综合多学科的管理技术,它以需求预测为基础对市场进行细分,根据不同细分市场的产品或服务制定相适应的价格,分配合适的产品数量,从而实现收益最大化。收益管理的两个重要核心分别是“差异定价”和“席位分配”。本文以差异定价和席位分配的理论模型为依据,在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和运行图给定的条件下,考虑旅客在可替代客运产品间的选择决策行为,研究了竞争环境中高速铁路差异定价和席位分配联合优化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对高速铁路差异定价和席位分配联合优化问题构建了理论框架,确定了该问题的关键内容为定价、席位分配、旅客选择行为,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出了研究该问题的关键切入点为:旅客选择决策行为、差异定价策略和席位分配策略、高速铁路差异定价和席位分配联合优化研究。(2)细化旅客在可替代客运产品间的选择决策过程,基于可获数据,从客运产品属性角度建立了旅客对可替代客运产品的选择决策模型,确定影响客运产品效用的因素及其权重,构建可替代客运产品的效用函数,又从时空角度分析旅客需求转移的情况,并确定了不同情况对应的数学表达形式。通过案例分析,确定了影响旅客对客运产品的选择决策的因素主要包括客运产品的票价、旅行时间和发车时间,证明了:本文建立的选择决策模型对旅客选择的预测较为准确;票客运产品的票价越高,旅行时间越长,旅客越不愿意选择该产品;在不同的出行距离下,旅客对以上三个因素的重视程度规律不同。模型将竞争方式客运产品作为可替代客运产品中的一部分,能够反映出高铁列车的相对竞争关系,实现对可替代客运产品属性、席位能力限制下的需求转移的具体表达。(3)基于旅客对可替代客运产品的选择决策行为,建立竞争环境下对应不同定价策略的高速铁路单阶段差异定价与席位分配联合优化模型、多阶段差异定价与席位分配联合优化模型。根据模型的特点,运用模拟退火算法求解,通过构建算例证明模型的有效性,并分析不同需求环境和旅客对票价敏感度不同的情况给客票收入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先给长距离OD分配席位的策略和单阶段差异定价策略能带来较高的客票收入;高铁列车的客票收入随着旅客对票价的敏感度提高而降低,旅客对票价的敏感度较高时,实施差异定价策略提高客票收入的效果更加明显;以票价敏感度低时的客票收入作为参考值,在同样的竞争环境下采取本文的差异定价与席位分配策略,存在旅客对票价的敏感度阈值,若旅客对票价的敏感度高于阈值,则本文策略对于参考值的提升效果将消失。(4)以沪宁城际的部分列车为对象,将所涉及OD的城际巴士作为竞争客运产品,进行实证分析。以旅客实际购票的选择决策行为为依据设置相关参数,将实际的旅客出行需求代入建立的差异定价和席位分配联合优化模型中,得到不同定价和席位分配策略下的方案。将不同的方案与实际方案进行对比,给出适合沪宁城际案例的定价策略和席位分配策略建议:采用单阶段差异定价策略和优先给长OD分配席位的策略组合,能将客票收入提高29.49%,将旅客发送量提高34.15%,将列车的平均客座率提高15.06%。图24幅,表59个,参考文献1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