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记者社会网络研究:建构、特征与动力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lialia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网络是由个体及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组成的,网络结构观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一种客观存在的结构,这种结构中的纽带关系是信息、地位等资源流动的渠道,个人在网络中的权力不仅与其占有资源的多寡有关,更与其所处的关系位置密不可分,因此,个体为获取更大的优势,总是积极地建构和扩展自己的网络,同时,其行动的机会和结果也经常受到网络结构的影响和制约。在一定时期内,网络结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不可避免地随历史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它在促进个体成员交往使其趋于一致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排斥圈外人的进入和参与。民国时期记者作为传统文人向近代新型自由职业群体的过渡,既在客观上受传统亲缘、地缘、业缘等先赋性关系网络的影响,也因其职业需求积极建构了更加复杂的业缘关系网和自获性关系网,这些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在稳定性和动态性的双重交织中,成为记者生活的公共空间和发展依托,在促进其基本生存、职业追求和人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借用社会网络理论,通过对民国时期记者交往史料的研究,总结归纳了其建构多种社会网络的主要途径及这些社会网络的积极影响、显著特征和运作动力。研究发现,亲缘、地缘、学缘关系网络有利于民国时期记者的知识积累、新闻获得以及工作机会的取得;通过参加社团、投稿组稿、采访发文等扩展的自获性关系网络在增加学识、提高身份地位及获得独家新闻和工作机会方面发挥积极影响;通过正式的组织和聚餐等非正式的活动维系的业缘关系对民国时期记者的团结合作、互帮互助、互换消息和职业化程度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纷繁复杂、动态变化的社会网络在情感和利益的双重动力下表现出三元闭包效用显著、同质现象突出以及内外竞合的特征。
其他文献
高校BBS是高校学生相互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作为一个典型的高校BBS,浙江大学CC98论坛集聚了全校的高人气。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模型建构法等方法
当今世界舞台上,综合国力的竞争是十分突出而又普遍的现象,而综合国力的竞争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各国的人口素质的竞争。目前居住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人数为1.14亿,是我国人口的重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