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旨在分析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患者肾组织淋巴细胞亚群分布、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探讨肾组织淋巴细胞亚群分布与IMN病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就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首次经肾活检病理确诊为IMN的患者78例,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选取74例IMN患者,根据肾组织内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情况分为G0-G4级,进一步分为低级别组(G0级+G1级)27例、中级别组(G2级)24例、高级别组(G3级+G4级)23例,回顾性分析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治疗3个月后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1.本研究收集IMN患者74例,男性50例,占67.60%,女性24例,占36.40%,男女比例为2.08:1。年龄范围23~80岁,平均年龄55.22岁。根据肾组织内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情况分为G0级、G1级、G2级、G3级、G4级,其中G0级0例(0.00%),G1级27例(36.49%),G2级24例(32.43%)、G3级13例(17.57%)、G4组10例(13.51%),进一步分为低级别组(G0级+G1级,36.49%)27例、中级别组(G2级,32.43%)24例、高级别组(G3级+G4级,31.08%)23例。三组在性别分布、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肾活检前病程、有无原发性高血压史、有无糖尿病史、是否诊断肾病综合征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2.三组间的基线血红蛋白进行两两比较存在差异,基线血红蛋白随着肾组织内淋巴细胞亚群分级的升高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级别组、高级别组相比,中级别组的基线血清甘油三酯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级别组与高级别组相比,基线血清甘油三酯无明显差异(P>0.05)。与低级别组、中级别组相比,高级别组的基线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级别组与中级别组的基线e GFR无明显差异(P>0.05)。与低级别组相比,中级别组、高级别组的基线血清抗M-型磷脂酶A2受体(M-type 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PLA2R)抗体阳性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级别组与高级别组相比,基线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在基线血清白蛋白、血清肌酐、血清尿酸、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蛋白半定量分析、尿镜检红细胞数、尿镜检白细胞数、尿镜检管型数、血清Ig G4、血清补体C3、血清补体C4、血清Ig G、血清Ig A、血清Ig M、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3.与低级别组相比,中级别组、高级别组的肾小球硬化发生率、肾小血管病变发生率、肾小管间质损害(tubular interstitial lesion,TIL)积分、肾脏慢性化指数(chronic index,CI)积分、肾脏Ig G4阳性率、肾脏PLA2R阳性率更高,肾小管萎缩程度更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级别组与高级别组相比,肾小球硬化发生率、肾小血管病变发生率、TIL积分、CI积分、肾脏Ig G4阳性率、肾脏PLA2R阳性率、肾小管萎缩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与低级别组相比,高级别组的间质纤维化、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更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新月体形成、肾脏Ig G阳性率、肾脏Ig M阳性率、肾脏Ig A阳性率、肾脏补体C3阳性率上无明显差异(P>0.05)。4.与中级别组相比,高级别组治疗3个月后尿蛋白下降率更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43);而低级别组分别与中级别组、高级别组相比,治疗3个月后出现尿蛋白变化率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在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及治疗3个月后的血清白蛋白、血清肌酐、e GFR的变化率上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随着IMN患者肾组织内淋巴细胞亚群分级的升高,肾脏损伤程度加重,提示肾组织内淋巴细胞亚群分级可能与IMN疾病活动度相关,可用于IMN进展风险的评估。2.中低级别肾组织内淋巴细胞亚群的IMN患者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早期可能出现更好的反应,提示IMN患者肾组织内淋巴细胞亚群的分级与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反应和预后可能相关。3.肾组织内B淋巴细胞及其他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可能有利于评估IMN患者抗原靶向治疗(例如抗CD20单抗)的潜力和适用性,预测抗原靶向治疗的反应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