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赛珍珠英译《水浒传》的意识形态与诗学解读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c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赛珍珠(1892-1973)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其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她是第一个把《水浒传》全文七十回本翻译成英语的西方人。其译作一经出版,就受到了西方世界的普遍欢迎,但是其译本在中国却饱受批评,批评的焦点集中在译本中所采用的中国式的译文语言表达上,这种翻译策略使其译本成为众矢之的,而有关赛珍珠为什么要采用这种翻译策略的问题,却鲜有学者触及。 赛珍珠译本中浓厚的中国气息彰显了她的文化观和文学观。其双重的文化身份在当时的特殊历史背景之下同时被中国和美国所排斥。文化身份上的尴尬处境塑造了赛珍珠特殊的文化性格,使她毕生致力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反对文化霸权,捍卫中国文化尊严,体现出了强烈的文化人格魅力,这也正是她特殊的翻译策略形成的重要因素。 本文借助勒菲弗尔有关意识形态和诗学的理论作为理论视角,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探究赛珍珠翻译策略采用的原因,描述其翻译过程,希望能对其特殊的翻译行为作出解释。赛珍珠的文化观从理论角度来讲归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整个译本生动显现了赛珍珠“求同存异”的辨证文化观。赛珍珠的文学观则属于诗学的范畴。自其开蒙之时,赛珍珠便形成了跨语言,跨文化的阅读视野,她以西方文学为参照系,建立了自己的诗学观念。 鉴于赛珍珠的文化观和文学观对其翻译行为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文章主体部分对赛珍珠文化观和文学观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梳理。此外,文章对源语文化中的主导社会意识形态和诗学及其对赛珍珠翻译行为的影响也进行了阐述。最后,文章选取了《水浒传》金圣叹批评本第七回作为案例,采用由点到面的拉网式分析,从词汇,到句子,再到篇章,对原文做了详细的数据采集和分类统计,借此来分析赛珍珠在刻意保留汉语文化意象和汉语语言结构特征上所采取的一些策略,从而使动态翻译过程的研究和静态文本的分析相结合,使整体论述更加完整。 此外,本文期望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上做一些有益的探讨。首先,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发现,一种理论在被印证的过程中可以得到不断地补充和完善;其次,本文的研究框架可以应用于双重甚至多重文化身份的译者研究。
其他文献
从多个角度论述山区公路路基破坏类型及其成因,并针对各类破坏进行风险因素分析,以期为保证公路施工质量,降低事故几率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ype
本论文旨在调查并分析我国高中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情感障碍,帮助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随着教育心理学的蓬勃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内外许多学者
英语冠词使用频率很高,但是很长时间以来,二语习得研究者们却将其看做最复杂的词汇。无论是对于英语为第二语言(ESL)还是对于英语为外语(EFL)的学习者来说,冠词都是一道难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