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水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同时也是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省份。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洪涝灾害频繁,威胁群众生存,严重影响我省工农业生产,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是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本文重点研究了我省水土流失分布特征及规律,分析了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水土流失危害与成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省不同区域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提出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的具体对策。全省共有水土流失面积31519.6 km2,主要分布在中东部的中山低山区、低山丘陵区和漫川漫岗台地区和西部沙丘覆盖平原区。水蚀强度分布随着海拔的升高,遭受人为破坏少,植被生长良好,覆盖度较高,土壤侵蚀强度逐渐降低,土壤侵蚀轻微;风蚀自西南向东北强度逐渐减弱。水土流失已成为我省的主要环境问题,危害严重。水土流失造成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土地资源遭到破坏。全省平均每年流失土壤1.3亿t,其中坡耕地每年土壤流失量3361万t,折合流失3mm的表土层,流失速度成百倍于成土速度;水土流失还导致江河、库湖泥沙淤积,影响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严重的水土流失抬高河床,是导致洪涝灾害的根本原因。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中,植被和地形影响最大,东部山区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中东部地区植被覆盖率低,坡度陡而长,水土流失严重;西部地区植被覆盖率更低,地貌平坦,降水少,风力大,易形成风蚀。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人类社会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地貌,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据统计,全省自建国初到1985年共毁林开荒38万hm2,毁林毁草、挖沙开荒132.7<WP=40>万hm2,乱砍盗伐林木、挖中药材、种植人参,破坏森林面积108万hm2;开矿、修路、采石等生产建设,破坏植被面积达34.9万hm2。 我省水土保持战略布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水土流失特点、成因和当地自然、社会经济发展差异采取不同的防治策略。东部山区以预防保护为主,要加强对现有天然林、人工林及草地的全面保护,进行封山育林育草;中东部低山丘陵区主要以保护水源为中心,减少面源污染和下游江河水库泥沙淤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中部漫川漫岗台地区要以保护黑土地资源,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为中心,重点是改造坡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西部沙丘覆盖平原区要以“三化”草原恢复治理为主要目标,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地下水资源和风能、热能资源,采取围栏、风能太阳能提水灌溉、舍饲圈养等封禁措施,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及退耕还牧还草工作。同时根据水土流失成因与潜在危险性分析,将我省划分为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实行分区防治,分类指导,对不同区域要采取不同的预防保护、预防监督和重点治理措施。 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要抓好预防监督、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和监测预报等四大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针对人为水土流失要采取预防监督措施,通过强化机构体系建设和法制体系建设,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预防人为水土流失;对现有的坡耕地、荒山荒坡、侵蚀沟和风蚀区等水土流失地块,要采取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做到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互配套,提高防护标准;对水土流失轻微的疏林地、灌木林地、风蚀草地及退化的牧场进行封禁治理,实施生态修复,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速度;为掌握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及实施综合防治的效果,及时准确地作出评估,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要建立水土保持监测预报系统,实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为实现上述战略布局和防治体系建设,必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要明确新时期水土保持建设方针和指导思想;要完善水土保持政策保障体系,加大投资力度;要强化监督,防治人为水土流失;要加大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提高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