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通过电针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大鼠内关穴、天枢穴后,观察大鼠肠道疼痛敏感反应、情绪反应的变化,以及肠道辣椒素受体(TRPV1)阳性表达的变化,探讨不同穴位对IBS不同症状的效应差异;并结合观察大鼠脑部前扣带回皮层(ACC)区域神经元放电特性的变化,进一步阐释经穴效应特异性的部分中枢机制。方法采用Wistar大鼠制备IBS模型,在造模前将其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以下简称为空白组)和模型组。除空白组外,模型组在Wistar新生鼠出生第二天后分别予以2周的醋酸灌肠及母子分离,并在其6周龄时予以肠道球囊扩张刺激。造模结束后,将模型组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以下简称模型组)、内关组、天枢组。空白组及模型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内关组及天枢组分别予以相应穴位的电针治疗,隔日一次,共5次。治疗结束后,分别采用腹部回撤反射实验和旷场实验来评价各组大鼠内脏敏感性和情绪心理行为;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结肠中辣椒素受体免疫阳性表达水平;采用在体多通道同步记录技术观察大脑ACC神经元放电变化。结果1.电针对IBS模型大鼠肠道敏感性的影响腹部回撤反射检测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现疼痛反应的潜伏期明显缩短、收缩波个数明显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内关组大鼠的疼痛潜伏期延长(P<0.05),天枢组大鼠的疼痛潜伏期明显延长、收缩波个数明显减少(P<0.01);与内关组比较,天枢组大鼠的疼痛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2.电针对IBS模型大鼠精神心理的影响旷场实验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水平运动次数以及垂直运动次数均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内关组大鼠的水平运动次数增加(P<0.05)。3.电针对IBS模型大鼠结肠TRPV1免疫反应物阳性表达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内TRPV1阳性表达水平明显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内关组、天枢组大鼠结肠内TRPV1阳性表达水平明显减弱(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电针对IBS模型大鼠ACC神经元放电的影响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ACC中A类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明显增加(P<0.05),放电间隔变异系数明显增大(P<0.05);与模型组比较,内关组ACC中A类神经元放电频率减少(P<0.01);与内关组比较,天枢组ACC中A类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ACC中B类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明显减少(P<0.05),放电间隔变异系数增大(P<0.05);与模型组比较,天枢组ACC中B类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明显增加(P<0.05),放电间隔变异系数减小(P<0.05)。结论(1)造模后,模型组大鼠的肠道敏感性增高及情绪心理表现异常,符合IBS病理特征,提示母子分离加醋酸灌肠结合肠道球囊扩张可成功制备IBS模型。(2)电针内关、天枢穴均可一定程度改善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的肠道敏感性,且电针内关穴可明显改善情绪心理异常症状;电针内关、天枢穴均能降低IBS大鼠结肠内TRPV1阳性表达水平。(3)电针内关、天枢穴均可使IBS模型大鼠ACC神经元放电的兴奋性及规律性发生改变,内关穴对A类神经元具有抑制作用,天枢穴对B类神经元具有兴奋作用,并对其放电节律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4)电针内关、天枢穴对肠道敏感性及情绪心理作用效应存在差异,其中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穴对情绪心理的影响效应明显,足阳明胃经的天枢穴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效应更为突出,表明内关穴、天枢穴的治疗效应具有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