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户后顾生计来源的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集聚新方式构建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lacedf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居民点作为农户生产、生活的栖息地和村域人地关系的核心,是农户响应政策、感知自然经济社会环境间的竞相结果,伴随“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发展一体化”相关政策举措的制定与落实,我国广阔的农村正发生着巨大变化,正由封闭内生性的积累体制向开放外生性的积累体制转变。一方面,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户对提高生产、生活基本条件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其住居条件改善已成当前农户建设消费性投资的共性与最主要方面;另一方面,被赋予新社会功能的农村居民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农户从事个体农业生产、生活的纯粹性聚落空间地域单元,而日益成为农村经济与社会组织的载体,综合客观地反映着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状况,已呈现出分散走向集聚的必然趋势。农村居民点集聚作为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手段和助推统筹城乡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已在全国广泛开展,并在农村居民点集聚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相互作用、类型划分、集聚区空间布局能等方面作了有益探索和积累,但尚不完备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强调“自上而下”的城市社区规划理念和“一刀切”的实践模式,缺乏对农户后顾生计来源保障的考虑;二是研究区的选择和模式的推广示范多集中于我国北方平原和东部沿海地区,而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区间经济水平差异明显的西南丘陵山区开展研究尚少,过分强调集约和高建筑密度、高建筑容积率的城镇化村社生活不能与丘陵山区现有的特殊生活方式相融合;三是缺乏因后顾生计来源不同而导致的农户农村居民点集聚意愿、住居需求及区位空间选择的差异,仍将农户作为一个整体予以集聚。农户作为农村居民点的实际聚居者和重要经济活动主体,因家庭经济收入、消费观念转变、未来生计发展方向等的不同而在对居住改善的认知、需求及行为决策上表现各异,可见,新时期的农村居民点集聚已不再是纯粹性聚落空间地域单元的简单归并,而需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农户农村居民点集聚意愿、住居需求和区位空间选择等,寻求一种保障丘陵山区农户后顾生计来源和乡村空间发展的农村居民点集聚新方式。据此,本研究选取重庆市沙坪坝区承接城市向农村辐射的先行区域曾家镇白林村为研究区,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运用多学科融贯理念,采用“3S(GIS+GPS+RS)”与“PRA(参与性农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对研究区471户农户的走访调查,并建立农户空间特征与属性特征一体化的“农户-农村居民点”数据库;运用数据库中的农户生计状况及农村居民点区位空间分布特征等信息,借助DFID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运用SPSS18.0量化农户后顾生计指标,识别农户后顾生计来源,动态划分农户类型;分析不同类型农户农村居民点集聚意愿,从农户生产、生活需求的内生作用和政策约束等外部刺激识别农村居民点集聚驱动机制,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SPSS18.0软件,进行不同类型农户农村居民点集聚意愿及其驱动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找出不同类型农户农村居民点集聚的决策因子;剖析不同类型农户住居需求及区位空间选择偏好,提出适宜不同类型农户未来生计发展的丘陵山区“五类四型”农村居民点集聚新方式,并针对性地提出保障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合理有序集聚的政策建议。研究主要有以下结论:(1)农户因日常生活、出行及未来生计发展方向等诸多方面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后顾生计来源;依据农户现有生计方式及后顾生计来源识别,将研究区农户划分为5种类型:非农多样化发展型(31.42%)>非农专业化发展型(24.42%)>兼业发展型(23.78%)>农业多样化发展型(13.16%)>农业专业化发展型(7.22%)。(2)不同类型农户农村居民点集聚意愿存在差异,未来生计以非农化发展为主农户的农村居民点集聚意愿普遍强于未来生计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农户,各类型农户农村居民点集聚意愿强弱排序为:非农专业化发展型(72.82%)>非农多样化发展型(49.66%)>兼业发展型(44.44%)>农业专业化发展型(36.84%)>农业多样化发展型(37.33%);农户农村居民点整合意愿在家庭经济、居住环境、社会交往及政策等多种因素的推拉动力驱动下渐近形成,体现了农户内生动力与外生环境间博弈的结果;不同类型农户农村居民点集聚意愿的决策因子不同,但家庭后顾生计来源与收入变化是各类型农户共同的也是首要考虑的问题。(3)依据不同类型农户在住居性、生产性和出行方便性等住居需求及区位空间选择偏好的不同,提出适宜不同类型农户未来生计发展的丘陵山区“五类四型”农村居民点集聚新方式:以城镇为依托的社区型集聚方式(以非农多样化发展型和非农专业化发展型为主)、以产业为依托的组团型集聚方式(以农业专业化发展型农户为主)、以基础设施为依托的块状或带状型集聚方式(以兼业发展型农户为主)及以特色资源为依托的散居方式(以农业多样化发展型和非农多样化发展型农户为主)。
其他文献
我国对民间借贷的定义很模糊,对民间借贷的法律规范规范也并不完善,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民间借贷在借贷市场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如何面对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我国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以及人们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利用,加剧了人地矛盾。优化城乡用地
改革开放30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进展缓慢,非公企业的党建状况与非公企业的规模极不相称。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滞后的原因集中在企业主、党
目的:1.以乙醇和/或铁染毒小鼠为研究对象,探讨酒精性肝铁过载时肝脏氧化损伤程度的变化,以及槲皮素的保护作用。2.初步探讨内质网应激是否参与酒精和/或铁染毒小鼠肝铁过载时铁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提升,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小城镇迅猛发展的同时,其建设用地的面积随之扩张,很多地方
从实验动物管理、供试品溶液的配制和实验方法等多个方面介绍在急性毒性的GLP试验中应注意的问题,以确保实验的真实性、可靠性和科学性。
<正>45岁的李女士,每天在自己家附近的三个小区要做三四个钟点工,一般每户人家服务一到两个小时,做饭、打扫卫生、照顾老人。每月收入在4000~5000元。记者从南京市家庭服务业
目的探索腹腔镜下腹膜前疝修补术与传统开腹手术在不同直径腹股沟疝中的效果比较,为该术的临床选择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282例腹股沟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一个历史命题,更是一个时代命题。网络境遇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对历史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在实践中不断发现、研究和利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规律
当前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的态势 ,造成这种差距态势的原因在于城乡不同的制度安排。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城乡不同的分配制度、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体制以及城乡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