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居民点作为农户生产、生活的栖息地和村域人地关系的核心,是农户响应政策、感知自然经济社会环境间的竞相结果,伴随“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发展一体化”相关政策举措的制定与落实,我国广阔的农村正发生着巨大变化,正由封闭内生性的积累体制向开放外生性的积累体制转变。一方面,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户对提高生产、生活基本条件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其住居条件改善已成当前农户建设消费性投资的共性与最主要方面;另一方面,被赋予新社会功能的农村居民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农户从事个体农业生产、生活的纯粹性聚落空间地域单元,而日益成为农村经济与社会组织的载体,综合客观地反映着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状况,已呈现出分散走向集聚的必然趋势。农村居民点集聚作为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手段和助推统筹城乡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已在全国广泛开展,并在农村居民点集聚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相互作用、类型划分、集聚区空间布局能等方面作了有益探索和积累,但尚不完备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强调“自上而下”的城市社区规划理念和“一刀切”的实践模式,缺乏对农户后顾生计来源保障的考虑;二是研究区的选择和模式的推广示范多集中于我国北方平原和东部沿海地区,而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区间经济水平差异明显的西南丘陵山区开展研究尚少,过分强调集约和高建筑密度、高建筑容积率的城镇化村社生活不能与丘陵山区现有的特殊生活方式相融合;三是缺乏因后顾生计来源不同而导致的农户农村居民点集聚意愿、住居需求及区位空间选择的差异,仍将农户作为一个整体予以集聚。农户作为农村居民点的实际聚居者和重要经济活动主体,因家庭经济收入、消费观念转变、未来生计发展方向等的不同而在对居住改善的认知、需求及行为决策上表现各异,可见,新时期的农村居民点集聚已不再是纯粹性聚落空间地域单元的简单归并,而需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农户农村居民点集聚意愿、住居需求和区位空间选择等,寻求一种保障丘陵山区农户后顾生计来源和乡村空间发展的农村居民点集聚新方式。据此,本研究选取重庆市沙坪坝区承接城市向农村辐射的先行区域曾家镇白林村为研究区,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运用多学科融贯理念,采用“3S(GIS+GPS+RS)”与“PRA(参与性农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对研究区471户农户的走访调查,并建立农户空间特征与属性特征一体化的“农户-农村居民点”数据库;运用数据库中的农户生计状况及农村居民点区位空间分布特征等信息,借助DFID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运用SPSS18.0量化农户后顾生计指标,识别农户后顾生计来源,动态划分农户类型;分析不同类型农户农村居民点集聚意愿,从农户生产、生活需求的内生作用和政策约束等外部刺激识别农村居民点集聚驱动机制,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SPSS18.0软件,进行不同类型农户农村居民点集聚意愿及其驱动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找出不同类型农户农村居民点集聚的决策因子;剖析不同类型农户住居需求及区位空间选择偏好,提出适宜不同类型农户未来生计发展的丘陵山区“五类四型”农村居民点集聚新方式,并针对性地提出保障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合理有序集聚的政策建议。研究主要有以下结论:(1)农户因日常生活、出行及未来生计发展方向等诸多方面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后顾生计来源;依据农户现有生计方式及后顾生计来源识别,将研究区农户划分为5种类型:非农多样化发展型(31.42%)>非农专业化发展型(24.42%)>兼业发展型(23.78%)>农业多样化发展型(13.16%)>农业专业化发展型(7.22%)。(2)不同类型农户农村居民点集聚意愿存在差异,未来生计以非农化发展为主农户的农村居民点集聚意愿普遍强于未来生计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农户,各类型农户农村居民点集聚意愿强弱排序为:非农专业化发展型(72.82%)>非农多样化发展型(49.66%)>兼业发展型(44.44%)>农业专业化发展型(36.84%)>农业多样化发展型(37.33%);农户农村居民点整合意愿在家庭经济、居住环境、社会交往及政策等多种因素的推拉动力驱动下渐近形成,体现了农户内生动力与外生环境间博弈的结果;不同类型农户农村居民点集聚意愿的决策因子不同,但家庭后顾生计来源与收入变化是各类型农户共同的也是首要考虑的问题。(3)依据不同类型农户在住居性、生产性和出行方便性等住居需求及区位空间选择偏好的不同,提出适宜不同类型农户未来生计发展的丘陵山区“五类四型”农村居民点集聚新方式:以城镇为依托的社区型集聚方式(以非农多样化发展型和非农专业化发展型为主)、以产业为依托的组团型集聚方式(以农业专业化发展型农户为主)、以基础设施为依托的块状或带状型集聚方式(以兼业发展型农户为主)及以特色资源为依托的散居方式(以农业多样化发展型和非农多样化发展型农户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