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未来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和能力”。它要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地理学习的特点,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课改的口号声中,许多教师自觉地把小组合作学习用于课堂教学。但是,我们不无忧虑地看到,在相当多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存在有选择时机不恰当、小组分配不科学、教师监控不到位、效果评价不全面等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其“形”,而无其“实”。
笔者以地理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针对如何有效地在地理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教改尝试。通过精心选择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策略,解决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缺乏实效的问题;通过科学编组、明确分工、并根据地理教学的内容特点适时调整的策略,解决小组学习参与度不均衡的问题;通过教师的课前指导、课上参与和加强监控的策略,解决小组合作学习活而无序、自由放任的问题;通过自评、小组互评与奖励机制相结合的策略,解决评价不全面、不科学的问题。
实践证明,在地理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竞争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