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日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依据区域社会经济、环境与生态环境特征进行生态经济功能定位进而确定生态经济功能区划是十分必要的,然而传统区划理论和方法未能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考虑经济、资源、环境、生态的各个方面,不能系统指导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等要素的协调发展,因此,深入研究综合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综合性区划理论和定量化技术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以生态经济学理论及网格技术为基础、以系统思想为指导,分解协调、逐层深入,从生态经济区划指标体系建立到指标定量化模型建立、从GIS技术应用到模型验证,对生态经济区划相关理论、技术及方法进行了系统化研究,形成了生态经济区划系统的定量化的方法体系,主要成果为:(1)指标体系的建立:基于指标的科学性、独立性等原则,建立了包含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与趋势,生态系统对区域发展的限制作用,及资源禀赋、环境容量、自然灾害等因素对区域发展的调节作用的生态经济区划指标体系,这一体系共由三大模块、十一项集成性指标、几十项基本指标组成,基本涵盖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各个层面。(2)模型的建立:根据指标体系中各层指标的特性及网格思想,建立了生态经济区划指标体系中目标层、模块层、准则层中所有指标的数学模型,充分考虑网格技术的应用及各层间技术的衔接性,形成了紧密联系、自成体系的系统方法体系,其中首次提出区位优势度模型,具有一定的新意。(3)网格技术的应用:采用网格技术对生态经济区划各模型进行运算,所得结果打破了行政辖区的界限,充分体现区域生态经济状况的差异性和生态经济系统空间分布的连续性渐变性。(4)GIS&RS技术的应用:应用RS技术进行遥感影像的解译,获取较大尺度范围的植被覆盖及土地利用信息,应用GIS技术进行基础资料矢量化及研究区域的坡度提取及流域生成,借助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和图形表现功能实现各级指标模型的分析与计算,获得定量化与可视化的多样结果表达形式。(5)验证性研究:以山西省泽州县为验证对象,应用所建立的模型及采用的技术方法对泽州县各生态经济区划指标进行计算与分析,并依据计算结果对泽州县进行生态经济分区,将泽州县分为四类六个生态经济区,通过将泽州县区划结果与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区划结果基本符合当地实际,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理论与技术方法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