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酶促褐变机理研究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xtersky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具有产量高、适应性强、营养丰富及综合加工用途广泛等特点,是世界上重要的四大粮食作物之一。马铃薯加工是农产品高值化的最重要环节,加工过程中的褐变严重影响马铃薯深加工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因此,研究褐变发生机理以及抑制技术对马铃薯加工产业的发展意义深远。本课题研究了马铃薯加工过程中的酶促褐变机理,并建立体外褐变数学模型,为马铃薯加工中抑制褐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的内容及结论如下:首先,建立马铃薯块茎组织褐变度与多酚氧化酶和酚酸的相关性,确定色泽劣变的主导因素。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马铃薯块茎褐变程度、PPO活力,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块茎中绿原酸含量,SPSS软件分析三者在加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温度相关性差异显著,30℃时褐变度与PPO、总酚、绿原酸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72、-0.947、-0.966;45℃为-0.924、-0.605、-0.856;60℃则为-0.794、-0.715、-0.858。表明褐变度与多酚氧化酶活力及酚酸含量呈负相关,且温度越高相关性越差,60℃下相关系数仅为0.794,表明高温条件下由PPO引起的酶促褐变已经不是马铃薯块茎加工中色泽劣变的主要原因。其次,建立马铃薯多酚氧化酶热稳定性模型,预测多酚氧化酶活力的变化趋势。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处理下多酚氧化酶的残存酶活,Matlab软件对数据进行多项式模型拟合。二元三次多项式模型拟合度较高,其中R2=0.981,P<0.01表明模型具有极显著性。回归方程如下:Z=24.54+6.116X+3.406Y-0.02689X2-0.2361XY-0.03509Y2-0.0002836X3+0.001326X2Y+0.0012XY2。验证实验表明,残存酶活在30%-80%范围时,误差在5%左右。模型能够较准确的反映并预测热加工中PPO活力的变化趋势。再次,研究多酚氧化酶酶促动力学,包括动力学方程的建立、底物特异性研究和褐变活化能的测定。通过Hanes-Woolf法作计算动力学参数Vmax和Km,由阿伦尼乌斯(Arrhenius)公式计算酶促褐变活化能Ea。绿原酸、咖啡酸、L-多巴和酪氨酸的Vmax值分别为:0.2060、0.2897、0.1251和0.0098mol/L·min, Km值分别为10.3845、15.8274、18.0205和5.5913mmol/L,褐变活化能Ea分别为:37.165、20.716、37.877、31.269KJ/mol,马铃薯多酚氧化酶不能催化对苯二酚和阿魏酸。不同酚酸单体与马铃薯PPO亲和力(Vmax/Km)大小依次为:绿原酸>咖啡酸>L-多巴>酪氨酸,马铃薯PPO最适底物为绿原酸,它主要催化具有邻位酚羟基结构的底物。温度的变化对绿原酸Km值影响最大,表明高温下与酶的亲和力更大。最后,建立双底物褐变模型,预测底物组成差异对褐变的影响。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底物组成下褐变度的改变,利用Matlab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二次多项式(Y=b0+b1X2+b2Y2+b3XY+b4X+b5Y)拟合,运用SPSS软件对三种拟合模型方程的系数进行回归性分析。结果显示三种模型R2分别为0.990、0.985、0.993,P值均小于0.01表明拟合方程极显著。二次回归方程拟合度较高,能准确反映底物组成对褐变的影响,绿原酸和咖啡酸同时存在会对褐变有促进作用,绿原酸和多巴交互作用对褐变影响不明显,绿原酸与酪氨酸的交互作用会抑制褐变的进行。
其他文献
近年来国内外频发的大停电事故给人类社会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事实表明,少数重载元件的偶然性故障致使其被切除,功率大规模转移引起其他元件连锁过载切除,诱发大停电事故。若在事故发展初期实施适当的控制,可防止大停电事故的发生。因此,快速找到受功率转移影响较大的支路并对其实施紧急控制,可以有效起到防止连锁过载跳闸和大面积停电的作用。本文以输电断面快速搜索和预防连锁过载跳闸紧急控制为中心展开研究。首先,提出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对同步电动机故障进行了仿真,然后把先进的诊断方法用于同步电动机中,并通过试验证明了这些诊断方法的可行性。 对小波变换理论应用于同步电动机故障诊断进行
随着国内外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和建设发展,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已成为城市配电网减小单相接地电流,消除接地故障的一个重要手段。传统的消弧线圈普遍采用非连续调节式消弧线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电力系统的规模正不断扩大,电力系统的装备正不断更新。与此同时,电力系统设备的维修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借鉴前苏联的
随着化石能源的枯竭和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优先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对于改变我国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变电站站用电量比较大,一个省级电网所有变电站站用电累加起来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因此在变电站组建风光储微网系统,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不仅可消耗可再生能源以降低站用电率,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站用负荷的供电可靠性。本课题重点研究并解决微网技术在变电站站用电系统应用
电力系统是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设施,而高精度的电力负荷预测数据,能够为电力系统的调度、发电机组的安装、电网规划等提供有效数据信息,从而保障整个电网系统的稳定运行。但在天气变化、社会活动和节假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电力负荷数据存在着较强的非线性和非平稳性,直接建模会影响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本文结合局域波分解、粒子群优化算法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提出了一种混合预测方法,即基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电力系统中电力电子器件的大量运用,给电网的电能质量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如谐波污染、电压失衡、无功不足等。传统的无源滤波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