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乡村进入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优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农村居民点作为农户居住、生活、休憩以及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受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人口的乡城转移以及交通条件改善等因素的影响,乡村空间逐渐脱离过去封闭性、内向型特点,进而转向开放性和外向型发展模式。在此背景下,农户居住理念逐渐发生变化,居住需求不断提升,农户希望实现居民点居住效用最大化,以便更好地满足其生产生活的需要。居住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人类对居住空间的需求是基于居住空间内含的属性和特征,占有居住空间是为了使其内含的属性转化为居住效用,以满足自身居住的需要。已有研究中对居住效用的研究多集中在城市住宅领域,对农村居民点居住效用,特别是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居住效用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以提升农村居民点居住效用为切入点,按照“内涵分析—效用评价—布局优化”的路径,探讨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居住效用内涵,农村居民点居住效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等核心问题。并根据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聚居与散居相结合的空间分布特征,针对聚居点与散居点两种不同的居住形态,采用分类优化的思路,探索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策略。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乡村空间自然地理环境、设施配套建设、区位发展条件等是非均衡的,农村居民点满足农户居住需求的能力是不同的。本文将农村居民点居住效用定义为农村居民点根据自身拥有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满足农户居住需求的能力。农村居民点其内含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是评价农村居民点效用的依据。(2)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存在聚居与散居相结合的空间分布特征,本文针对聚居点和散居点两类居住形态提出不同的布局优化策略。以居住效用为依据,将村域范围内的聚居点划分为村级优势型聚居点和社级优势型聚居点。村级优势型聚居点具有明显的空间扩张趋势,其调控策略是通过考察聚居点与基本农田的距离,限制距基本农田过近的村级优势型聚居点的空间扩张趋势。社级优势型聚居点的调控策略以提升居住效用为目标,依据发展型聚居点“短板效应”及其整治需求,回溯其居住效用评价过程,识别社级优势型聚居点中生活效用、生产效用、生态效用的发展短板,针对各社级优势型聚居点的限制性因素进行提升改善。为促进适度集中居住,提升散居农户居民点的居住效用,本文中散居点采用迁并的方式进行优化,结合房屋修建时间和农户对耕地依赖程度,将散居农户优化布局模式分为村内迁并型、村社迁并型和保留型三类。(3)海棠村共有居民点图斑61个,以聚居户数为依据,将海棠村村域范围内的居民点图斑划分为42个聚居点和19个散居点。根据居住效用评价结果,42个聚居点中包括14个村级优势型聚居点和28个社级优势型聚居点。14个村级优势型聚居点具有良好的生活、生产、生态条件,是村域范围内农户理想聚居地,在未来其空间规模也会不断扩张。根据村级优势型聚居点优化策略,对六社的P25和九社的P55两个聚居点,需要适度限制其进一步扩张,防止其对基本农田的侵占。海棠村28个社级优势型聚居点中,有23个聚居点存在单一的限制性因素,剩下5个聚居点存在复合型限制性因素。根据分析得到的限制性因素确定社级优势型聚居点提升居住效用的优化方向。19个散居点中共有农户51户,采用保留型优化模式的农户有12户,这类居民点暂时予以保留,不进行迁并。采用村社迁并型优化模式的农户有28户,其迁并方向为村社范围内距离最近的村级优势型聚居点。另有11户散居农户采用村内迁并型优化模式,可以不受社界限制,根据自身意愿,选择村域范围内具有良好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的聚居点作为迁并方向。经优化,散居点由19个减少到6个,集中居住在聚居点内的农户数量增加了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