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评价常规超声对肾良恶性肿瘤的定性诊断价值。2.评价超声造影(CEUS)对肾良恶性肿瘤的定性诊断价值。3.探讨肾细胞癌亚型的超声造影模式与fuhrman核分级的相关性。方法207例(共207个病灶)肾肿瘤患者,均经病理证实,对其行常规超声检查,观察部位、大小、内部回声、边界及血流情况,评价其对肾良恶性肿瘤的定性诊断价值;并行CEUS检查,连续、实时、动态观察肾良恶性肿瘤CEUS灌注情况,记录造影剂注入后皮质期、实质期、消退期增强形态及增强模式,与增强CT(CECT)比较,评价其对肾良恶性肿瘤的定性诊断价值;对本研究中93例肾细胞癌亚型(肾透明细胞癌80例,肾嫌色细胞癌13例)的超声造影模式与时间-强度曲线参数峰值强度Peak、达峰时间TP、曲线尖度Sharpness、曲线下面积AUC进行分析,评价其与核分级的相关性。结果肾良性肿瘤77例,恶性肿瘤130例,常规超声诊断良性肿瘤72例,恶性肿瘤135例,诊断符合率88.9%;常规超声对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复杂性肾囊肿、透明细胞癌、嫌色细胞癌、乳头状细胞癌、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1.5%、75.0%、87.5%、23.1%、20.0%、56.2%。CEUS表现: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主要表现为“同进慢退”(66.1%)、“慢进慢退”(16.9%),呈低增强(58.5%)、等增强(36.9%);复杂性肾囊肿主要表现为“慢进慢退”(41.7),呈低增强(33.3%)或无增强(41.7%);透明细胞癌主要表现为“快进慢退”(21.2%),呈高增强(85%);嫌色细胞癌主要表现为呈“快进快退”(46.1%),呈低增强(53.8%),其中3例(23%)病灶内出现轮辐射状高回声带;乳头状细胞癌主要表现为“慢进慢退”(80%),呈高增强(60%);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主要表现为“慢进快退”(59.4%),呈高增强(75%)。CEUS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复杂性肾囊肿、肾透明细胞癌、嫌色细胞癌、乳头状细胞癌及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5.4%、83.3%、91.2%、61.5%、40%、71.9%;CECT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复杂性肾囊肿、肾透明细胞癌、嫌色细胞癌、乳头状细胞癌及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3.8%、75%、88.8%、69.2%、40%、75%。Ⅰ级ccRCC以“慢进慢退”为著,占39%(14/35);Ⅱ级与Ⅲ级ccRCC以“快进快退”为著,分别占67%(16/23)、86%(3/4);时间-强度曲线参数与核分级相关性依次为TP、Sharpness。Ⅱ级cRCC以“慢进慢退”为著,占39%(14/35);Ⅲ级cRCC以“快进快退”为著,占67%(16/23);Sharpness与核分级相关。Ⅲ级c RCC与Ⅰ级ccRCC间的峰值强度Peak、峰值时间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Ⅲ级cRCC与Ⅱ级ccRCC峰值强度Peak、曲线尖度Sharpne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Ⅲ级cRCC与Ⅲ级ccRCC峰值强度Peak、曲线尖度Sharpness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常规超声有助于肾良恶性肿瘤的定性诊断,但不能对肿瘤的微血流进行很好的评价;CEUS和CECT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常规超声的不足,对肾良恶性肿瘤的诊断效能无明显差异,均能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但CEUS在血流灌注、假包膜显示及小肾癌诊断中更具有价值;RCC亚型时间强度曲线参数与fuhrman核分级相关;峰值时间TP与ccRCC核分级相关性最为显著;Sharpness与cRCC核分级相关性最为显著;峰值强度Peak也许能用来鉴别诊断ccRCC与cR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