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节区单发脑梗死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及病因学研究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gverger3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基底节区不同直径的单发脑梗死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并探讨其血管病因学可能机制。方法:收集2014.12-2016.12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48h以内发生的基底节区单发脑梗死246例,发病72h内完成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颅脑及颈部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及(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据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上病灶直径分为:(1)腔隙性脑梗死组(Lacunar Infarcts,LI;140例,病灶直径≤20mm);(2)纹状体内囊梗死组(Striatocapsular Infarction,SCI;106例,病灶直径>20mm)。分析比较两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将每组分为四个亚组,确定梗死灶形成的可能机制。结果:1.临床表现:LI组最常见的腔隙综合征为纯运动性轻偏瘫(Pure Motor Hemiparesis,PMH)66例(66/140,47.1%)和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Dysarthria-clumsy Hand Syndrome,DCHS)52例(52/140,37.1%)。其中出现病情进展的为10例(10/140,7.1%)。SCI组出现皮层症状有53例(53/106,50%),其中失语36例(36/53,67.9%)最常见。出现偏瘫症状的有63例,其中43例(43/63,68.3%)呈不均等性瘫痪。其中出现病情进展的为29例(29/106,27.4%)。比较两组入院后7d内的病情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X2=18.511,P<0.05)。2.两组入院后7d内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分析:入院1d NIHSS评分(t=-4.818,P=0.000)是SCI组的相关危险因素。3.血管病因学比较分析:LI组颅内大血管病变有58例(58/140,41.4%),39例为颅内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病变,19例为颅内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病变;1例为颅外ICA病变;81例为小血管病变。比较LI组中MCA与ICA病变狭窄程度,无统计学意义(X2=1.013,P>0.05)。SCI组颅内大血管病变有68例(68/106,64.2%),45例为颅内MCA病变,23例为颅内ICA病变;1例为颅外ICA病变;37例为小血管病变。比较SCI组中MCA与ICA病变狭窄程度,无统计学意义(X2=0.259,P>0.05)。在SCI组中比较血管病变与梗死灶直径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6,P<0.05)。比较两组颅内大血管病变发生率,SCI组高于L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710,P<0.05)。比较两组血管狭窄程度,两者无统计学意义(X2=0.942,P>0.05)。结论:1.两组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LI组最常见的腔隙性综合征为PMH和DCHS。SCI组常见有不同的皮层症状,其中失语最多见;偏瘫多表现为不均等性瘫痪。SCI组更易发生病情进展。2.SCI组病情进展可能与入院第1d时的NIHSS评分有关。3.两组血管病因学机制:两组梗死灶形成机制与同侧大血管、小血管病变均相关。其中LI组主要与同侧小血管病变相关;SCI组主要与同侧颅内大血管病变有关。
其他文献
病情观察能力作为临床护士核心能力之一,是每位护士应具备的基本能力。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有关护士核心能力的研究较为成熟,但针对此项能力还没有系统的评价指标。本课题在其
纪念馆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宣传教育阵地。宣教工作是纪念馆服务社会、传播红色文化的纽带和桥梁,新形势下宣教工作的创新是纪念馆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的关键环节,只有不
目的探讨遗传性弥漫性脑白质病合并轴索球样变(hereditary diffuse 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spheroids,HDLS)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增加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提高早期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