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范围内的栖息地片段化日益加重,许多连续的栖息地逐渐被相互隔离的、面积较小的栖息地斑块所替代。在该过程中,由于斑块面积、隔离度的改变,将改变原有栖息地中的生态过程以及生物多样性水平。因此,研究片段化栖息地中动植物群落的生态学过程,有助于提高对于栖息地片段化的认识,为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去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理论指导。 地栖蜘蛛作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其世代周期短,对栖息地片段化相对较敏感。然而,以往研究很少关注栖息地片段化对地栖蜘蛛物种多样和物种组成的影响。本研究以水库大坝建设所形成的千岛湖陆桥岛屿为研究平台,通过对地栖蜘蛛的种-面积关系、种-隔离关系以及嵌套分析等方法,详细阐明了栖息地片段化后地栖蜘蛛的物种多样性水平以及与栖息地片段化后斑块特征之间的关系。 方法:本研究于2013年5月到2014年9月期间,通过陷阱法对千岛湖库区内31个岛屿上的地栖蜘蛛进行采集。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岛屿上地栖蜘蛛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物种组成与岛屿参数间的关系。使用NODF方法对不同岛屿间地栖蜘蛛群落组成的关系进行嵌套分析,并通过Spearman相关和偏相关分析地栖蜘蛛嵌套情况影响因素(如面积、隔离度和栖息地多样性等)。 结果:岛屿面积是影响地栖蜘蛛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物种组成的主要因素(P<0.001),隔离度也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而栖息地多样性和植物丰富度对地栖蜘蛛并没有显著影响。同时,千岛湖地栖蜘蛛群落分布符合嵌套格局,且嵌套序列与岛屿面积和隔离度有显著相关性。然而,嵌套序列与栖息地多样性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结论:岛屿面积和隔离度是千岛湖地栖蜘蛛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物种组成的主要影响因素。选择性灭绝和迁入可能是导致地栖蜘蛛呈现嵌套格局的主要原因,而非被动采样和栖息地嵌套。根据研究结果,对于地栖蜘蛛保护,建议优先保护物种丰富度较大的大岛,同时注意保护具稀有物种分布的小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