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削SiCp/Al复合材料表面缺陷形成机制及控制方法研究

来源 :华北电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renjia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iCp/Al复合材料以其优良的物理特性已经在航空航天、军事、汽车和电子等领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但是切削加工过程中,由于SiC增强颗粒的存在大大降低了SiCp/Al复合材料的可加工性能,而且得到的加工表面质量较差,因此近些年SiCp/Al复合材料的切削加工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关注。本文通过有限元仿真对SiCp/Al复合材料表面缺陷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且采取表面粗糙度作为评价标准来进一步研究其表面缺陷的形成机制,即通过控制切削用量对表面粗糙度大小进行研究,从而达到对表面缺陷控制方法研究的目的。首先,本文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SiCp/Al复合材料的切削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分别定义Al基体和Si C颗粒的材料属性,从微观角度建立SiCp/Al复合材料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SiCp/Al复合材料表面应力的分布情况,模拟分析了SiCp/Al复合材料切屑和表面缺陷的形成过程;其次,基于正交试验法对SiCp/Al复合材料进行4因素4水平切削加工正交实验,得到各切削参数在不同水平时的表面粗糙度值,为后面的研究分析提供现实依据;然后,建立SiCp/Al复合材料表面粗糙度的两种预测模型,即指数方程和多元回归方程,基于切削实验的结果来计算出两种预测模型的各个参数,最终确立了表面粗糙度的两种预测模型;最后,基于田口方法对切削实验结果和两种预测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信噪比对比分析,研究各个切削参数在各水平时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程度,从而进一步优化切削参数获得最优参数组合。研究表明:在有限元分析中,SiCp/Al复合材料表面缺陷的形成主要是由于SiC颗粒的运动引起的,SiC颗粒在加工表面的滑移、SiC颗粒的脱落以及SiC颗粒在Al基体内的转动都会造成表面缺陷的形成,在加工表面形成微裂纹、孔洞和犁沟等表面缺陷;两种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切削实验结果基本一致,且偏差较小,说明本文所建立的两种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都是正确的,而且多元回归方程预测模型的计算结果比指数方程预测模型的计算结果更接近切削实验结果,因此多元回归方程更加有利于进行表面粗糙度的预测;基于田口方法对实验结果和预测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各参数对表面粗糙度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刀尖圆弧半径,并且最终获得最优参数组合。
其他文献
自由曲面零件的设计、加工及检测涉及多方面的高精尖技术,是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针对该类零件拟提出一种自适应测量方法及接触式测头半径补偿方法。在实施过程中
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基于实时图像处理的视频测速成为了智能交通领域又一研究热点,而运动车辆的检测与跟踪是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内容。本文研究的是利
在特高压输电中,特高压输电铁塔结构尺寸大,对风载荷敏感,因此有必要对特高压输电铁塔的动力特性和风振响应进行分析。本文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对特高压交流双回直线SZ1型塔进行分析,得到了其固有频率、振型和风振响应曲线。首先,介绍我国的特高压发展,对铁塔种类进行了介绍,从输电铁塔的风洞实验研究、风载荷模拟研究、风振响应及控制研究、理论模型研究四个方面进行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并结合实际工程背景,提出本课题研
随着能源、材料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研发在高温下具有优异润滑性能的抗磨减磨材料成为材料学领域热点问题。但由于大部分减磨材料不具有可供参考的材料参数,导致其在应用
本文以苦豆子生物碱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苦豆子生物碱的提取工艺,并应用正交实验设计法对其进行优化,确定了乙醇提取总生物碱的最佳工艺,即用粉碎度为10目的脱脂苦豆粉,按1:15的固液
期刊
干式硬态车削加工时,已加工表面受高温、高压以及高应变率的影响,发生塑性变形,会在工件表面产生残余应力,对工件机械性能和疲劳寿命影响很大。已加工表面残余应力的形成是一
本文以大量制备ectoine为主要目的,从盐池底泥样品中分离出两株细菌SL7和SL41,通过对菌体基因组DNA的提取、16SrDNA的PCR扩增和系统树的建立,鉴定两株菌分别属于Halomonas菌
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PCCP)的水泥砂浆保护层因其高碱性而使管中的预应力钢丝表面产生钝化,在大多数的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中,钝化的钢丝具有极高的抗蚀能力,但在某些特定请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