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蒙、汉族围绝经期妇女健康和生存质量状况,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妇女保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提出改善和提高蒙、汉族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和生存质量的对策。方法:选择内蒙古通辽市蒙、汉族40~60岁妇女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城市、旗所在地和农村抽取,蒙、汉族妇女各300人,共600人。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收集资料。所用问卷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改良后的KI量表、WHOQOL-BREF简表中文版。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主要进行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600份,有效率100%。1.初潮年龄和绝经年龄蒙、汉族围绝经期妇女整体平均初潮时间为15.79±1.58岁,平均自然绝经年龄:49.69±3.17岁。蒙、汉族围绝经期妇女初潮年龄与绝经年龄均无相关性(R=0.151,P=0.176;R=0.176,P=0.094)。蒙古族妇女平均初潮年龄为15.90±1.56岁,平均绝经年龄为49.67±3.49岁;汉族妇女平均初潮年龄为15.68±1.60岁,平均绝经年龄49.71±2.87岁;两民族间无差异(P>0.05)。蒙、汉族围绝经期妇女初潮年龄与绝经年龄与其它地区和民族间有差异,同一民族不同地区亦有差异。2.围绝经期知识知晓率及HRT使用率蒙、汉族围绝经期妇女整体围绝经期相关知识知晓率为67.7%,HRT知晓率为20.7%,使用率为2.0%。两民族间围绝经期名词和知识知晓率有差异(P<0.01),蒙古族围绝经期妇女低于汉族围绝经期妇女。HRT知晓率和使用率两民族间无差异(P>0.05)。3.蒙、汉族妇女围绝经期健康状况蒙、汉族围绝经期妇女整体KI量表总分平均为13.61±9.05,处于较低水平。绝经综合征发生率为77.3%,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前五位依次为:易激动,疲乏,失眠,肌肉骨关节痛,感觉异常。绝经综合征发生率蒙古族围绝经期妇女为75.3%,汉族围绝经期妇女为79.4%。KI量表总分蒙古族围绝经期妇女平均为13.19±9.05,汉族围绝经期妇女平均为14.03±9.04。两民族间绝经综合征发生率和KI量表总分无差异(P>0.05)。各症状中皮肤蚁走感得分及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1)。KI量表总分与产次、文化程度呈负相关。城市围绝经期妇女KI量表总分显著低于农村围绝经期妇女(P<0.01)。不同年龄组围绝经期妇女KI量表总分有显著差异(P<0.01)。4.蒙、汉族围绝经期妇女生存质量蒙、汉族围绝经期妇女整体生存质量各领域得分依次为:生理领域72.12±16.27,心理领域63.92±14.55,社会领域66.97±15.50,环境领域59.41±15.64。生存质量呈中等水平。两民族间心理领域得分有显著差异(P<0.01),蒙古族围绝经期妇女显著高于汉族围绝经期妇女。生存质量各领域主要影响因素为:经济状况、KI量表总分、婚姻状况等。农村围绝经期妇女生存质量各领域得分显著低于城市围绝经期妇女(P<0.01)。不同年龄组生存质量各领域得分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通辽市蒙、汉族围绝经期妇女初潮年龄与绝经年龄在同一地区无民族差异,但与其它地区和民族间有差异,同一民族不同地区亦有差异,二者间无相关性。蒙、汉族围绝经期妇女整体绝经综合征发生率高,两民族间无差异;但症状较轻,两民族间有差异。总体生存质量处于中等水平,两民族间有差异。农村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和生存质量显著低于城市围绝经期妇女。不同年龄组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和生存质量有差异。应开设围绝经期门诊,定期开展宣传、义诊等活动;采取多种方式宣传卫生保健知识,改善围绝经期妇女的知、信、行;加大投入力度继续实施妇女病普查普治;政策支持、增加基层卫生单位的资金投入和人力配置,改善就医环境和就医质量,从而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妇女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