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乃至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绕不开的现实存在。在三十年多的著述生涯中,鲁迅以他独特的视野、透彻的洞察、入木三分的刻画以及犀利的笔锋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学资源。而鲁迅创作的丰富和博杂,也在无意之中遮蔽了其创作的初衷和目的,掩盖了其创作的核心和原点,即鲁迅对现代国家建设的构想。 鲁迅对现代国家构想的核心内容和建设目标——关注个体的人的独立和自由、由人立而国立——确立并形成于1902年至1909年的在日留学期间,成熟于1909年至1918年的十年沉默时期。在1918年之后,则是鲁迅在这种价值取向的指导下,以启蒙为中心,依据现实生活的需要,对所要达到的目标的路径不断做出调整和改变的过程。从早期的慷慨激昂到中期的沉默无声,再到晚期的同苏联以及中共的复杂关系,关注人的独立和精神自由、由人而国是贯穿鲁迅一生的核心价值。而关注当下、执著于现在、通过对现实具象的批判唤醒国民精神,并使之成为有独立意识的人,是鲁迅从突破沉默到生命终结这二十年所选择并一以贯穿的国家构想的实现路径。 目前,学术界对鲁迅国家构想(“立国”思想)的考察多集中于其在日时期,且将其国家构想简单的划分为前后两期(即进化论和阶级论),忽略了鲁迅在沉默时期国家构想认识的变化;缺乏对其后来同苏联关系的深入考察;没有站在总揽全局的高度、以鲁迅的一生为整体的研究对象,对其国家构想中继承和变化的部分进行考察,并分析其中变化的原因。 本文将从上世纪的时代背景出发,以鲁迅五十五年的生命历程为完整的时间轴,将留学日本、十年沉默和同苏联的渊源三个时期作为主要的考察点,以鲁迅的著述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全面梳理鲁迅的国家构想,探求期间继承的内容和变化的部分及原因,分析该国家构想的科学性和局限性以及根本所在,思考其对当下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