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儿童攻击性行为在社会中引发深度讨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良行为表现,儿童之间互相打斗、辱骂甚至伤害生命,会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上产生一系列问题,对儿童身心发展乃至整个人生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甚至是危害,这不得不引起家长和学校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视。本研究使用Buss-Perry攻击性量表,在南京市Y小学5年级1班48位学生中展开测量,结果发现该班有5位儿童存在攻击性行为,体现在身体攻击及言语攻击两个方面。身体攻击具体表现为用肢体打、踢别人等;言语攻击具体表现为使用不文明用语骂人、给别人起外号等。通过深入分析调查资料,剖析其行为原因发现,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有不合理的认知方式、缺少人际冲突处理技巧、缺乏同辈群体的支持、父母不合理的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缺位等。针对案主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及原因,本研究选取小组工作行为治疗模式对案主开展实务干预,策划“认识自己,改变自己”项目,开展“行为管理”、“行为训练”、“情绪管理”、“我们一起成长”、“小手牵大手,你我共成长”……等10次小组活动,来帮助案主矫正其不良行为。在小组介入的评估方面,运用攻击性量表通过前后测的比较、案主自我反馈和他人评价中发现案主的身体攻击、言语攻击行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小组工作的介入获得了一定的效果。研究者对实务中行为治疗模式的应用优势作了相关总结,具体为:治疗过程比较灵活、适应范围广有针对性,治疗方法和技术比较系统,容易操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分追求服务对象行为的改善,忽视其内心的探讨、把人的行为理解为对外部环境的适应等。社工在实务过程中角色的发挥,值得思考,常常要依据实务介入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情况转换角色,以配合实务介入的继续深入,进而保证实务介入效果。此外,社会工作者在实务介入中综合运用鼓励、支持、示范、教导、眼睛的应用、总结等技巧以促进案主矫正攻击性行为。实务介入效果的实现,需要社会工作者、家庭、学校共同合作。社会工作者要尽量提升自身能力,保证介入的专业性。家庭方面,父母应当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示范和教导作用,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加强亲子沟通与互动;学校方面,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品德教育。最后希望研究者在此的实务研究可以为该领域相关实务介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