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还是如今全面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建设一直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尤其是现阶段,强调城乡地位平等、城乡要素互动及城乡空间共融,标志着乡村发展已经到了关键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但也打破了乡村以往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给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挑战。近年来,国家及湖南省相关文件的出台及政策的制定,为湖南丘陵地区乡村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动力,乡村整体面貌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然而,该地区乡村发展依然面临着城乡发展二元化,自然生态空间过度被侵占、地域空间特征日趋消失、乡村文化难以传承、规划设计方法滞后等种种问题,亟需开展乡村规划地域适应性研究。基于此,本研究立足于转型时期乡村发展建设的现状问题,采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以湖南丘陵地区典型村落为研究样本,深入分析其边界与内部形态特征、布局形式、空间形态等,力求探索总结湖南丘陵地区乡村适应性的研究现状、理论脉络、及其规划设计方法。论文基本结构由四个部分八个章节组成。第一部分为现状研究,由第一章到第三章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论述了研究缘起、研究目的及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提出了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第二章阐述了主要概念与理论基础,简述国内外乡村规划相关理论研究,从适应性的基本概念、适应性理论的思想基础、适应性理论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适应观、乡村规划适应性理论的核心内容等五个方面系统阐述了适应性理论,并结合论文研究需要,对相关理论进行了简要阐述。第三章总结了湖南丘陵地区乡村历史演变特征与规律,及对乡村适应性发展进行评价,以社会经济变迁为轨迹,结合对乡村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从时间脉络探源新中国成立以前、集体经济时期、体制改革时期和文化复兴四个不同时期的乡村特征;借助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建立湖南丘陵地区乡村适应性发展现状评价体系,在文献资料及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评价体系和SPSS统计分析法,定量评价乡村适应性发展;多层次、全面地认识和分析研究区域乡村的发展现状。第二部分为理论分析与研究,由第四章到第七章组成。第四章探析湖南丘陵地区乡村边界和内部形态对地形的适应性,借助数理分析方法,从长宽比、形态指数、边界密实度、边缘宽度、建筑密度、公共空间斑块分维六个方面对典型乡村案例进行定量分析,进而总结乡村边界和内部形态对地形的适应性特征。第五章总结湖南丘陵地区乡村布局形式对气候的适应性类型和模式,借鉴图式语言,归纳总结乡村布局与方位、风环境、降雨环境的适应性模式;运用GIS和ANSYA软件分析甘棠村和兰溪村的方位、风环境、降雨环境,进一步验证乡村对气候的适应性。第六章研究湖南丘陵地区乡村空间形态对文化的适应性,运用空间句法理论与分析方法,从村域和公共空间两个层面定量分析物质空间形态特征;从空间领域、社会结构、社会活动三个层面,定量分析非物质空间形态特征;进而总结乡村宗教文化、宗族文化的适应性特征。第七章展开了湖南丘陵地区乡村规划适应性生成机制及路径的研究,从评估机制、内推机制、外拉机制、差异化机制四个方面归纳乡村规划适应性生成机制;阐述乡村规划地域适应性内容,总结乡村规划适应性的核心问题,提出并解读地域适应性模型;根据乡村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尝试提出乡村规划地域适应性路径。第三部分为设计方法与策略研究,为论文的第八章。在前述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当代村落提质与重联、新建村落遵从与协同的适应性问题,从地形、气候及文化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地域适应性规划设计方法。地形环境的适应性方法,包括传统村落自然基地的保护、当代村落居住环境的改善和新建村落地形环境的响应;对传统村落、当代村落、新建村落,提出相应的气候环境的适应性方法;空间文脉的适应性方法包括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途径、当代村落文化的传承路径和新建村落的文化回归。第四部分为结论部分。通过对全文的总结,提炼出研究的主要结论、主要创新点,阐述研究的不足,展望本课题研究方向。本文主要创新点如下:(1)揭示了湖南丘陵地区乡村演变过程规律与特征,并结合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尝试建立湖南丘陵地区乡村适应性发展现状评价体系;(2)通过数理计算方法、空间句法理论与方法,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角度系统总结了湖南丘陵地区乡村地形、气候、文化的地域适应性特征。(3)初步提出湖南丘陵地区乡村规划地域适应性模型,并从地形环境、气候环境、空间文脉三个方面,尝试提出规划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