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丘陵地区乡村规划地域适应性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mael1234567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还是如今全面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建设一直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尤其是现阶段,强调城乡地位平等、城乡要素互动及城乡空间共融,标志着乡村发展已经到了关键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但也打破了乡村以往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给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挑战。近年来,国家及湖南省相关文件的出台及政策的制定,为湖南丘陵地区乡村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动力,乡村整体面貌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然而,该地区乡村发展依然面临着城乡发展二元化,自然生态空间过度被侵占、地域空间特征日趋消失、乡村文化难以传承、规划设计方法滞后等种种问题,亟需开展乡村规划地域适应性研究。基于此,本研究立足于转型时期乡村发展建设的现状问题,采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以湖南丘陵地区典型村落为研究样本,深入分析其边界与内部形态特征、布局形式、空间形态等,力求探索总结湖南丘陵地区乡村适应性的研究现状、理论脉络、及其规划设计方法。论文基本结构由四个部分八个章节组成。第一部分为现状研究,由第一章到第三章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论述了研究缘起、研究目的及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提出了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第二章阐述了主要概念与理论基础,简述国内外乡村规划相关理论研究,从适应性的基本概念、适应性理论的思想基础、适应性理论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适应观、乡村规划适应性理论的核心内容等五个方面系统阐述了适应性理论,并结合论文研究需要,对相关理论进行了简要阐述。第三章总结了湖南丘陵地区乡村历史演变特征与规律,及对乡村适应性发展进行评价,以社会经济变迁为轨迹,结合对乡村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从时间脉络探源新中国成立以前、集体经济时期、体制改革时期和文化复兴四个不同时期的乡村特征;借助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建立湖南丘陵地区乡村适应性发展现状评价体系,在文献资料及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评价体系和SPSS统计分析法,定量评价乡村适应性发展;多层次、全面地认识和分析研究区域乡村的发展现状。第二部分为理论分析与研究,由第四章到第七章组成。第四章探析湖南丘陵地区乡村边界和内部形态对地形的适应性,借助数理分析方法,从长宽比、形态指数、边界密实度、边缘宽度、建筑密度、公共空间斑块分维六个方面对典型乡村案例进行定量分析,进而总结乡村边界和内部形态对地形的适应性特征。第五章总结湖南丘陵地区乡村布局形式对气候的适应性类型和模式,借鉴图式语言,归纳总结乡村布局与方位、风环境、降雨环境的适应性模式;运用GIS和ANSYA软件分析甘棠村和兰溪村的方位、风环境、降雨环境,进一步验证乡村对气候的适应性。第六章研究湖南丘陵地区乡村空间形态对文化的适应性,运用空间句法理论与分析方法,从村域和公共空间两个层面定量分析物质空间形态特征;从空间领域、社会结构、社会活动三个层面,定量分析非物质空间形态特征;进而总结乡村宗教文化、宗族文化的适应性特征。第七章展开了湖南丘陵地区乡村规划适应性生成机制及路径的研究,从评估机制、内推机制、外拉机制、差异化机制四个方面归纳乡村规划适应性生成机制;阐述乡村规划地域适应性内容,总结乡村规划适应性的核心问题,提出并解读地域适应性模型;根据乡村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尝试提出乡村规划地域适应性路径。第三部分为设计方法与策略研究,为论文的第八章。在前述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当代村落提质与重联、新建村落遵从与协同的适应性问题,从地形、气候及文化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地域适应性规划设计方法。地形环境的适应性方法,包括传统村落自然基地的保护、当代村落居住环境的改善和新建村落地形环境的响应;对传统村落、当代村落、新建村落,提出相应的气候环境的适应性方法;空间文脉的适应性方法包括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途径、当代村落文化的传承路径和新建村落的文化回归。第四部分为结论部分。通过对全文的总结,提炼出研究的主要结论、主要创新点,阐述研究的不足,展望本课题研究方向。本文主要创新点如下:(1)揭示了湖南丘陵地区乡村演变过程规律与特征,并结合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尝试建立湖南丘陵地区乡村适应性发展现状评价体系;(2)通过数理计算方法、空间句法理论与方法,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角度系统总结了湖南丘陵地区乡村地形、气候、文化的地域适应性特征。(3)初步提出湖南丘陵地区乡村规划地域适应性模型,并从地形环境、气候环境、空间文脉三个方面,尝试提出规划设计策略。
其他文献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天然植物营养物质,其具有的较强的抗氧化生物活性与其降血压、降血脂等生物功能密切相关。肥胖症是指受遗传、代谢、环境、生理等多种因素影响,体内能量代谢失衡,导致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及体型异常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与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超过20种的医学疾病密切相关。大多数减肥方法存在副作用大和复发率高的缺点,从天然活性产物中寻求安全、有效地干预肥胖发生与发展的天然
城市热岛(UHI)是一种典型的城市气候特征。作为城市化最为严重的生态后果之一,UHI会给城市生态系统和人体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绿色基础设施通过物理遮荫和蒸发散,能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并能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城市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均是因地制宜(place-based)和问题导向(question-oriented)的科学,如何高效发挥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系
期刊
学位
传统汽车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而且传统发动机的能量转化效率较低,人们对环保的要求使新能源汽车技术快速发展。在新能源汽车中,最实用,效率最高的能源就是电力。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和无污染的特点,这使得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新能源交通工具。锂离子电池是电化学、热学、机械等多物理场耦合的复杂系统,它在材料、结构、形式和功能上的复杂性使得它在不同载荷下的力学性能与失效机理非常复杂。尤其是在车载的复杂环境中
学位
中国建筑行业与建筑教育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处于关键转型阶段,目前行业发展饱和、城市建设速度放缓,这不仅对建筑行业形成冲击,也对建筑教育造成影响。回顾不同地区建筑学的百年历程并进行比较性研究,有助于更为准确地把握行业的未来与教育的因应。本研究以弗吉尼亚大学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弗吉尼亚大学建筑学办学的历程、特色以及前沿把控,及其对湖南大学建筑学办学的启示。本文第二章探索该校建筑学发展的原动力。研究托马斯
学位
学位
本文旨在研究公司碳管理实践(例如碳排放目标、外部碳排放鉴证和碳信息通信与资本市场价值之间的关联。本文不仅回应了最近研究中,公司积极在碳管理活动中价值相关性的呼吁。而且,这也有助于理性地探讨关于环境倡议的经济后果,有助于弥合环境活动收益与成本的间隙。本研究通过三个不同的视角来探索这些理论和经验数据,并形成了本文的三个部分。本文的第一部分使用标准普尔500公司2011年至2018年的样本,探讨了碳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