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当今地质学科前沿研究领域热点之一的喷流岩(热水沉积岩)已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和重视,但是涉及湖相喷流岩的研究成果较少,西藏改则东新近系唢呐湖组发育的湖相喷流岩已得到区域地质调查专家的认可,可作为新颖研究素材。本论文受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西藏1:5万改则东地区(I45E021002,I45E021003,I45E021004,I45E022002)4幅区调”的资助,在总结对比国内外喷流岩(包括海相和陆相)最新研究理论和成果、结合唢呐湖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采用岩石学、矿物学鉴定技术结合地球化学分析,包括碳氧同位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等测试数据,对唢呐湖组湖相喷流岩进行系统研究,获得以下结论和成果:1)根据岩石组合特征将唢呐湖组分为三段:一段为砖红色砾岩。成份以灰岩为主;二段以钙质泥岩、泥灰岩夹砂质细砾岩。泥灰岩中常见有石英颗粒,层面见有植物叶片,叶片经鉴定为光叶山栎Quercus pseudosemicarpifolia。三段为褐红色含砾泥质砂岩与砾岩,砾石以灰岩为主,偶有硅质岩砾石。总体来看该地层单位的岩石胶结程度较差,多为弱固结。其岩石特征表明唢呐湖组主要为一套湖相沉积。通过搜索和对比前人资料认为唢呐湖组的时代为早中新世—早更新世。唢呐湖组岩石序列为粗碎屑岩—碳酸盐岩—粗碎屑岩,粒度由粗—细—粗的变化,气候以干旱炎热—温暖湿润—干旱炎热变化为主。代表了沉积环境以河流相—湖泊相—河流相的演化过程。其中伴随着唢呐湖组二段的热液成岩作用。2)对唢呐湖湖相喷流岩矿物学分析中识别出蛋白石、玉髓、石英、白云石及少量金属矿物等4种不同热水矿物组合类型。其中蛋白石均质胶体,呈不规则状、椭圆状;玉髓呈梳状、纤维状结合体分布于石英、蛋白石周围;石英显微晶质状,呈不规则网脉状充填在喷流岩裂缝中,皮壳状构造分布在重结晶石英周围,由多期沉淀形成,代表着中低温热液环境。喷流岩野外露头可见热液通道、硅化脉穿插泥灰岩、硅质胶结角砾状等热液沉积构造,唢呐湖组喷流岩组合为硅质岩、泥灰岩、石英岩、白云岩等以硅质岩—碳酸盐岩组合为特征。3)唢呐湖组喷流岩碳、氧同位素研究结果:δ18O平均值为-15.2‰,δ13C平均值为-3.79‰,通过分析结果得出唢呐湖组沉积时期处于相对开放湖泊环境,并利用δ18O数值和经验公式得出热水矿物形成时温度相对较高,属于热水沉积成因,成岩温度为92.10℃,属于中低温热液—“白烟型”喷流岩。4)微量元素分析结果可见Li、Sc、Rb、Hf、Cd、In、Cs、Pb、Bi等元素含量较低。由微量元素蛛网图可见,样品保持良好一致性,呈平行分布,样品均具有明显的Ba、U、Sr、Zr、Sm富集及Th和Nb的亏损,喷流岩中Ba、U、Sr、Zr、Sm的富集表现出热水沉积成因特征,同时证明本区有深源物质参与了成岩作用,本区喷流岩的U/Th比值平均为19.35,表现出热水沉积岩的地球化学特征,U/Th、V/Cr和V/Sr比值三者整体上反映了成岩环境为缺氧的沉积环境。样品Co/Ni比值为0.23,进一步证实热水沉积建造。样品中Sr含量较高,推断湖底热液活动影响Sr的含量。5)稀土元素分析研究结果可见ΣREE平均值为11.11×10-6,具备ΣLREE>ΣHREE的热水沉积建造特点,稀土元素配分图表现出弱负Ce异常和正Eu异常,Y/Ho和负Ce异常反映热液流体的还原性,Ba与δEu的正相关性表明二者同步富集,正Eu异常直接代表热液沉积建造,同时指示湖底热液具备较强还原性。6)唢呐湖组湖相“白烟型”喷流岩可划分为产于喷流岩口内的角砾型喷流岩、脉状充填型喷流岩、发育于主喷流口及分支喷流口附近相对封闭的热卤水池的碎屑状热水沉积岩、远离喷流口的区域扩散型热水沉积岩4种类型。7)研究区唢呐湖组“白烟型”喷流岩样品Ba元素与δEu之间有明显正的相关性,Ba和Eu的同步富集,Ba元素是来自深源的元素,结合石坪顶组火山岩中成矿物质属于地幔和地壳混合来源的结论,总体上说明研究区的热液属于外源流体中盆外幔壳混合来源。8)建立了唢呐湖组湖相“白烟型”喷流岩沉积模式:研究区唢呐湖组喷流岩形成过程为:唢呐湖组湖相碳酸盐岩沉积形成后,在青藏高原隆升大背景下,受到区域上新生代断裂构造的影响,湖底发生热液溢出,这些中低温热液喷流活动对碳酸盐岩的影响和改造,形成唢呐湖组一套硅质岩-碳酸盐岩组合特征的喷流岩。硅化泥灰岩形成与热液“侵位”对围岩的交代改造以及沿通道运移过程中对围岩的交代改造相关;硅质胶结角砾状泥灰岩的形成为热液上侵对围岩破坏改造的结果,形成于主要热液通道中;弱硅化泥灰岩脉体形成于分支热液通道,与主通道相比对围岩的破坏和改造相对较弱,硅化现象在区域上不稳定分布说明岩石的硅化非区域性的硅化成因,属于“点状”发生的硅化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