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经学校老师介绍,于2018年3月开始为辽宁省大连市某足球俱乐部提供日语翻译服务,主要翻译服务对象是其聘请的日本籍足球教练。与足球及体育相关的翻译工作看似内容单一,但专业性极强,一般而言必须同时具有足球等体育运动相关知识和充足的专业日语词汇量才可胜任。由于授课对象平均年龄段为12-13岁,所以必须在保证内容完整性与准确性的同时保持语言的通俗易懂。在有偿室外实践教学训练活动中,教练讲一句,笔者译一句,学员立即执行,时效性极强,所以笔者作为翻译必须尽全力防止错译漏译,精神高度集中。笔者为在工作中尽快带入职业角色,并尽可能将翻译后的语言变得通俗易懂,故在实践中大量运用了“释意理论”,其具体表现为在对原语言成分的充分理解后进行填充型增译与重复内容的减译;活用意义单位原则,尽量减少受话人知识认知的“隆起点”数量的同性质技术指导合译与减译;不受限于日语语言外壳本身,充分理解话语中暗喻内容,并不断进行认知补充的语言重组法和反译法。根据以上几点,达到准确翻译的同时使得译后句式简明易懂,情感表达充足,对目标青少年群体(受话人)能够产生共鸣并对其行动产生了有益影响,使其在能够按照教练教学意图行动的同时在情感上也能理解教练的喜怒情绪,达到了训练效果。笔者的翻译同时也博得了俱乐部其他教练领导的认同,对笔者本人来说是一次难得的高难度翻译实践,不仅提高了自身在体育方面的日语词汇量,也在翻译实践中得到了在课堂中很难训练得到的临场应变能力,日语使用变得更为规范,并且在同日本籍教练的翻译交流中丰富了自身对日本文化环境以及人文思想的认知,是一次百利而无一害的实践训练。同时通过此次实践,笔者也认识到了很多自身日语使用以及翻译上的不足。首先就是译前准备不足,仅准备了网络上收集的几十个与足球相关的专业术语以及一本从任课老师那里得到的足球入门书籍是远不能达到翻译实践的要求的,这也使得在日后的翻译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小插曲。其次就是自己的日语与母语的转换效率着实不高,听力听得懂,表达不出来,这点在后来的实践中虽然有所改善,但还是不时会出现用词表达上的一时语塞。最后就是发现了自己在课堂上所听所学的日语着实是与真正日本人共同交流中所使用的词汇语法语调是有相当大差异的,这使得笔者在与教练本人在初始交流熟悉阶段出现了很多误解,也使得翻译实践不时会出现错译以及抓错重点的情况。通过对以上不足的总结与克服,使得笔者的交传水平有了明显上升,同时也坚定了笔者立志做一名优秀的翻译人员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