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重化工业加速发展,而重化工业发展离不开对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与消耗。从历史发展、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看,中国不可以走不少发达国家早期遵循的“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发展道路。中国政府提出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我国资源型区域多年来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水平整体不高、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下、经济发展动力不足,陷入“资源优势”陷阱。经济持续发展面临环境约束加剧,经济发展出现瓶颈。
本文运用经济学原理、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将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归纳和演绎分析相结合,分析阐述资源型区域如何克服环境约束,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内容分为八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整合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的相关理论。第三章分析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特征与环境约束现状,指出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也就是研究的核心问题。第四章梳理国外资源型区域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启示。第五章阐述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中环境约束形成的机理。主要从资源环境产权制度、资源收益分配与转化、产业结构、政府和企业行为等多角度,探讨资源型区域以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深层次原因和矛盾。第六章构建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对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进行评估。通过评估转变成效,找出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涵要求的差距与不足,明确资源型区域发展需要补充完善的相关政策措施以及改进的方向。第七章阐述资源型区域克服环境约束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着重从理顺资源产权关系、完善环境政策工具、建立资源财富合理分享机制、完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机制、规范政府和企业行为等方面入手,推动实现资源型区域环境改善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第八章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第五、六、七章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体现了本文的创新之处:研究角度的创新。针对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约束问题,本文从资源环境产权制度、资源收益分配与转化、产业结构、政府和企业行为等多角度,分析阐述资源型区域以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深层次原因和矛盾。又基于理顺资源产权关系、完善环境政策工具、建立资源财富合理分享机制、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机制、规范政府和企业行为等多个视角,探究资源型区域克服环境约束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构建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进行评估。发现差距与不足,明确发展需补充的政策措施和改进方向;立足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典型研究,对国内其他资源型区域发展有参考和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