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神经阻滞方法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并分析其结果,希望能为临床医生提供医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及时而有效的参考方法,以便对患有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人群的日常生活状态有所改进。方法:选择2014年11月到2016年10月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大连市中心医院入院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病人52例,根据采取的治疗方法的不同将这些病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其整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所选患者入组前均未进行过神经阻滞治疗。对照组26例,给予一种或两种镇静止痛药口服,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促神经功能恢复药维生素B12、维生素B1口服;研究组26例,除给予对照组一样的处置外,再给予神经阻滞。统计学方法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百分位表示法(n,%),卡方检验,对两组病人观察并比较治疗前,治疗后即刻、1星期、半个月、1个月的疼痛评分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visual analogue scales);一个月后临床治疗有效率及一个月后两组患者患病处异常感觉和疼痛性质数量分布情况;治疗一个月期间,可能有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结果: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方式治疗后疼痛VAS均有所降低,通过动态评估两组病患在治疗后即刻、1周、半个月、1个月的疼痛评分,得出结果研究组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二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其中1个月后研究组疼痛评分更明显的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3);1个月后综合评价神经阻滞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治疗的总体效果,研究组:治愈的病例数为3(11.5%),优效的病例数为8(30.8%),良效的病例数为8(30.8%),微效的病例数为5(19.2%),无效者并要求再次行神经阻滞者2例(7.7%),总有效的病例数为19(73.1%);对照组治愈的病例数为2(7.7%),优效的病例数为4(15.4%),良效的病例数为6(23.1%),微效的病例数为9(34.6%),无效的病例数为5(19.2%),总有效的病例数为12(46.2%),研究组得到的疗效结果比对照组明显好,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以上两组通过采用不同治疗方式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发病部位的异常感觉及疼痛程度均减轻,但研究组症状减轻的总例数较对照组多,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两种治疗方式治疗后均不同程度的出现治疗不良反应,其中研究组4例,对照组12例,研究组出现的不良反应数较对照组偏少,二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有7例自行停止用药,3例患者自行将药物减量,2例经过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消失,研究组中的不良反应经过对症处理后均消失。结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Postherpetic Neuralgia)为带状疱疹最多见的并发症之一,在老年带状疱疹病患中更是常见,当前临床上对于PHN的治疗方法及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本研究通过观察比较神经阻滞方法对治疗PHN的疗效,发现经神经阻滞治疗后PHN病人的疼痛可以被迅速缓解或解除,同时神经阻滞可以缩短PHN的病程,减少治疗PHN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改善PHN的总体疗效及病患的生存状态。目的:筛选并验证人皮肤鳞状细胞癌(c SCC)细胞与正常Ha Ca T细胞中差异表达的mi RNA。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技术选出c SCC细胞与Ha Ca T细胞中表达不一致的mi RNA,通过RT-PCR进行结果验证。结果:与Ha Ca T细胞相比,c SCC细胞中显著与其表达不一致的mi RNA有39种,其中上调的有10种,下调的有29种。RT-PCR验证了mi R-100-5p显著上调,mi R-205-5p、mi R-19b-3p显著下调(p(27)0.05),mi R-125b-5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因芯片检测结果基本一致。结论:c SCC细胞与正常Ha Ca T细胞相比其中存在显著差异表达的mi RNA,这些mi RNA可能成为c SCC诊断和治疗的潜在性生物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