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一: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论文二:皮肤鳞状细胞癌miRNA表达谱的初步筛选与验证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3722868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神经阻滞方法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并分析其结果,希望能为临床医生提供医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及时而有效的参考方法,以便对患有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人群的日常生活状态有所改进。方法:选择2014年11月到2016年10月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大连市中心医院入院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病人52例,根据采取的治疗方法的不同将这些病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其整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所选患者入组前均未进行过神经阻滞治疗。对照组26例,给予一种或两种镇静止痛药口服,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促神经功能恢复药维生素B12、维生素B1口服;研究组26例,除给予对照组一样的处置外,再给予神经阻滞。统计学方法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百分位表示法(n,%),卡方检验,对两组病人观察并比较治疗前,治疗后即刻、1星期、半个月、1个月的疼痛评分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visual analogue scales);一个月后临床治疗有效率及一个月后两组患者患病处异常感觉和疼痛性质数量分布情况;治疗一个月期间,可能有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结果: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方式治疗后疼痛VAS均有所降低,通过动态评估两组病患在治疗后即刻、1周、半个月、1个月的疼痛评分,得出结果研究组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二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其中1个月后研究组疼痛评分更明显的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3);1个月后综合评价神经阻滞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治疗的总体效果,研究组:治愈的病例数为3(11.5%),优效的病例数为8(30.8%),良效的病例数为8(30.8%),微效的病例数为5(19.2%),无效者并要求再次行神经阻滞者2例(7.7%),总有效的病例数为19(73.1%);对照组治愈的病例数为2(7.7%),优效的病例数为4(15.4%),良效的病例数为6(23.1%),微效的病例数为9(34.6%),无效的病例数为5(19.2%),总有效的病例数为12(46.2%),研究组得到的疗效结果比对照组明显好,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以上两组通过采用不同治疗方式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发病部位的异常感觉及疼痛程度均减轻,但研究组症状减轻的总例数较对照组多,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两种治疗方式治疗后均不同程度的出现治疗不良反应,其中研究组4例,对照组12例,研究组出现的不良反应数较对照组偏少,二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有7例自行停止用药,3例患者自行将药物减量,2例经过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消失,研究组中的不良反应经过对症处理后均消失。结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Postherpetic Neuralgia)为带状疱疹最多见的并发症之一,在老年带状疱疹病患中更是常见,当前临床上对于PHN的治疗方法及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本研究通过观察比较神经阻滞方法对治疗PHN的疗效,发现经神经阻滞治疗后PHN病人的疼痛可以被迅速缓解或解除,同时神经阻滞可以缩短PHN的病程,减少治疗PHN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改善PHN的总体疗效及病患的生存状态。目的:筛选并验证人皮肤鳞状细胞癌(c SCC)细胞与正常Ha Ca T细胞中差异表达的mi RNA。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技术选出c SCC细胞与Ha Ca T细胞中表达不一致的mi RNA,通过RT-PCR进行结果验证。结果:与Ha Ca T细胞相比,c SCC细胞中显著与其表达不一致的mi RNA有39种,其中上调的有10种,下调的有29种。RT-PCR验证了mi R-100-5p显著上调,mi R-205-5p、mi R-19b-3p显著下调(p(27)0.05),mi R-125b-5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因芯片检测结果基本一致。结论:c SCC细胞与正常Ha Ca T细胞相比其中存在显著差异表达的mi RNA,这些mi RNA可能成为c SCC诊断和治疗的潜在性生物学指标。
其他文献
吲哚是芳香杂环有机化合物,吲哚类衍生物是杂环化合物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化合物,2,2-二取代吲哚-3-酮吲哚衍生物是广泛存在于许多生物活性分子中的重要结构支架,它们已被用作许
氢氧稳定同位素因在水体相变过程中发生显著的同位素分馏,已成为地球表层各圈层不同形式水循环过程的重要示踪剂,同时也是运用冰芯、石笋、树轮等稳定同位素记录重建古气候的
呋喃化合物作为一种廉价易得的可再生生物质资源,从而备受化学家们的关注。基于呋喃化合物的重排反应已经成为合成化学中的重要合成策略。发展基于咲喃的反应方法学对提高呋
随着集成电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更低成本、更小体积以及更低功耗的集成电路追求越来越高。二维材料因其优越的性质以及带隙可调的特点可能会成为微纳电子材料以及光电领域内
本文针对影响盾构施工效率的关键部件盘形滚刀进行研究,依托于穗莞深城际铁路项目,分析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和人工智能神经网络(自适应神经模糊系统ANFIS)应用于盾构滚刀磨损
面对电子对抗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提高军事战力的可控性,吸波材料的研究探索至关重要。传统铁氧体、导电高聚物等吸波材料依然存在材料密度大,有效吸收频带窄等问题,难以满足实
激光熔覆以其极高的功率和热输入以及极快的冷却速度、广泛的材料运用范围以及较少的缺陷成为了近十几年应用最广泛的材料加工与表面改性技术之一。激光熔覆后的熔覆层组织均
在油气田开发与运营中,设备与管道面临严苛的腐蚀环境,其中CO2腐蚀是油气田腐蚀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油气田管道的腐蚀防护中,缓蚀剂由于其用量少,成本低,操作简便而获得广泛应
肌原纤维蛋白在盐、加热及其他因素条件下会引起蛋白质分子展开及聚合,导致结构和功能性质发生变化,进而改变蛋白凝胶特性,影响肉制品的弹性、保水性及感官品质等,是肉制品加
聚合物复合材料由于具有良好的电绝缘性、粘弹性和加工性能,在电子设备、减振降噪和吸波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填充改性是提高和改善聚合物复合材料性能最为重要和常用的方法。但是目前填充改性制备的介电聚合物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随着温度的波动性大,严重限制了其在电子设备领域中的进一步应用。填充改性制备的阻尼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损耗因子低、阻尼温域窄和高温下阻尼性能差,使其难以满足实际工业应用中对宽阻尼温域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