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04—2014年,中共中央连续11年颁发有关农业、农村、农民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快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农产品竞争力决定着国家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的基础。中药产业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当今世界各国对植物药的需求和重视与日俱增的国际环境下,如何将中药产业做大规模,做强实力,是摆在中国政府、企业和学者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中药材产业是我国拥有资源优势和知识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甘肃省优先培育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也是定西市支柱产业之一。加快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已成为发达国家保持领先优势、发展中国家力争后来居上的战略选择。甘肃省地处内陆、地域辽阔、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现代化水平较低,农业竞争力在全国排名靠后,在农产品质量、精深加工、农业产业化、品牌差异等方面与发达国家或国内发达省份相比均有不小差距。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甘肃省应该依托地区优势条件及资源,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产业的组织结构,实现农业产业组织的合理化,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提升全省农业产业竞争力;培育地域品牌,提升全省农产品竞争力。在此大背景下,甘肃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号召,甘肃省的产业发展布局,将中药材产业定为甘肃省五大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同时也是甘肃省定西市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通过省市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全省医药企业的自身努力,甘肃省医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优异的成果。但是目前定西市中药材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诸如原材料品质欠稳,质量监控不力;野生药用资源利用少;基础设施差;中药材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流通环节多,渠道混乱;供应链上下游缺乏协同运作的机制;政府引导力度不够,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来加以解决。本文就以供应链理论为基础,结合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竞争力理论对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和定西市中药材产业现状进行全面剖析,深刻分析了定西市中药材产业现状和供应链现状,构建了定西中药材产业新型供应链模式;通过对定西中药材产业竞争力评价,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提升甘肃定西中药材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培育和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提供借鉴和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