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码头是长江流域各大城市繁荣、发展壮大的基础,是城市发展的一大明显地理优势。而重庆,作为长江中上游的交通枢纽,码头建立后,更加发挥便利的交通运输作用,在重庆地域打上了码头文化的深刻烙印。尤其是抗战时期,大批外来作家涌入重庆,他们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码头文化的渗入不同程度地影响作家创作。长久以来,研究者们主要认为现代文学观念传播的轨迹是从沿海至内陆,内陆受沿海的影响逐渐开放。忽略地是,内陆并不完全封闭。通过码头进行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本土文化直接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形成一种开放、杂糅的文化形态。这成为码头文化的一大特点。而本文论述码头文化,以重庆抗战时期为例,外来作家逃难至此,重庆码头文化的特质,原始的、野性的、强力的、坚韧的本土码头文化与作家们外来文化进行交融、碰撞,给码头文化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码头文化特征已经融入作家们的作品中,潜移默化地使作家们的创作有了发展和突破。 本论文绪论主要梳理关于码头文化的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正文部分分为四个章节,主要从码头及码头文化的视野着眼,路翎、张恨水、老舍这三个外来作家的创作为典型,分述码头文化与他们创作之间的关联。 第一章,从整体上论述重庆码头及码头文化的发展,从古至今,码头文化的品格传承在重庆人民身上。抗战时期,外来文人与码头漂泊相遇,并且定义本文论述的重庆码头文化的内涵。第二章,路翎从青少年时期来到重庆,以一个流浪者的身份及观察视角接触码头文化。码头文化伴其成长,并融入创作风格中。第三章,张恨水是一个言情小说大家,在码头文化影响下,由缠绵的才子佳人式到江湖的、辛辣地讽刺式的转变。第四章,老舍在进入重庆以前,其京味文学创作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而老舍在重庆书写北京文化,也不自觉地打上了码头文化的印记。在码头文化的视野下审视北京文化。结语总括全文,码头文化对三个典型作家的创作影响各不相同。在码头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的情况下,路翎的前期风格形成;张恨水创作产生转变;老舍以坚韧的、原始的力反思北京文化,各有侧重。从这三个典型作家管窥码头文化与外来作家文化的交流碰撞及其对创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