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肿瘤的切除与功能重建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tommy0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骨盆肿瘤相对少见,恶性者居多,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发现时往往瘤体巨大,外科治疗非常棘手。目前多数学者倾向于以骨盆肿瘤切除、重建术为主的保肢治疗方式,在获得较好的肿瘤学结果的同时保留一定的功能。本文回顾我院骨科2005年1月至2015年9月行保肢术治疗的骨盆肿瘤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骨盆肿瘤的切除方式、重建方法及其疗效。方法:2005年1月至2015年9月,27例骨盆肿瘤患者行保肢手术治疗。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12-78岁。良性10例,恶性15例,转移瘤2例。按Enneking骨盆肿瘤分区:Ⅰ区14例,Ⅱ区2例,Ⅲ区6例,Ⅰ+Ⅱ区2例,Ⅱ+Ⅲ区1例,Ⅰ+Ⅳ区2例。术式选择:良性者行切刮术,必要时植骨或骨水泥填充内固定;恶性者扩大切除,骨盆环连续性破坏或累及髋臼者行重建,部分行姑息性手术。术后定期随访,随访其局部复发、远处转移以及肢体功能状况。髋关节重建者采用ISOLS评分进行功能评价,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结果:无围术期死亡患者。术后随访4月-125月,无失访患者。随访期内10例良性者复发1例(10.0%);17例恶性者8例(47.1%)死亡,其中5例(29.4%)因局部复发死亡,2例(11.8%)死于肺转移灶,1例(5.9%)死于原发病,按Kaplan-Meier法计算1年生存率:75.6%,2年生存率:61.9%,3年及5年生存率均为:43.3%。行Ⅰ、Ⅲ、Ⅳ区肿瘤切除重建者术后恢复基本的下肢功能,行Ⅱ区切除重建者术后需拄单拐行走,ISOLS评分18-29分。结论:根据骨盆肿瘤的性质及所在区域选择合理的保肢术式有助于取得更好的效果,骨盆肿瘤手术方式尽量个体化。
其他文献
随着喉微创技术的应用及普及,目前可以在显微镜下借助激光等手段切除声带早期病变,但病变切除的同时,若造成了声带固有层的缺失,术后疤痕形成,就会影响患者的发音。声带疤痕
目的:   探讨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oleusis,LASIK)后患者远期眼压的变化。   方法:   随机选取近视眼LASIK手术后5年的患者共15人30
目的:   通过对视网膜和视神经再生的标志物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associated proteins-43,GAP-43)及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 trophicfactor,CNTF)的测定,观察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