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社交焦虑是大学生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如果得不到及时改善,可能演变为社交焦虑障碍,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业生活。近年来对于社交焦虑进行早期干预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叙事疗法作为后现代心理流派的代表之一,强调问题外化,帮助个体寻找资源和力量应对问题,在心理辅导中发挥独特作用。因此,本研究拟运用叙事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社交焦虑进行干预,从多方面评估叙事团体辅导与支持性团体辅导的效应差异,探讨叙事团体辅导在社交焦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以“交往焦虑量表多48分”为入组标准,采用准实验的方式,选取60名伴有社交焦虑的高校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设置叙事团体辅导组(n=20)、支持性团体辅导组(n=21)和空白对照组(n=19)。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团体辅导效果进行评估,首先所有受试者通过主观自评、行为他评及客观生理三方面进行定量评价,进行前测、后测和追踪测量。此外,应用心仪时刻的团体效果评价方法,结合《团体疗效因子》问卷、团体反馈单对团体进行定性分析。其中定量评价包括:(1)主观自评包括:《交往焦虑》、《自我认同感》、《积极心理资本》3个自评量表;目前的焦虑水平、心跳程度、脸红程度、手心出汗程度、呼吸急促程度5个条目的主观自评生理唤醒;(2)行为他评指标为:在演讲任务过程评分者采用《演讲焦虑行为评估问卷》评定受试者焦虑水平;(3)客观生理指标为:在演讲任务下采集受试者的皮电、皮温值。结果1.定量研究结果(1)通过主观自评量表发现,与空白组相比,叙事组和支持组对社交焦虑症状的改善程度在统计学上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但从各组数值看,叙事组、支持组和空白组的后测增值分别为(-10.90±8.28)、(-8.81±7.49)、(-5.84±7.68),接受团体辅导的成员社交焦虑水平下降程度更高。叙事组、支持组对自我认同、积极心理资本的即时干预效果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且在团体结束1个月后,两组积极心理资本的自我效能因子追踪测增值仍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O.05)。(2)通过主观生理指标发现,干预后叙事组、支持组演讲时的脸红程度均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组内前后比较发现,叙事组后测的主观手心出汗程度显著性下降(P<0.05),而支持组的后测主观脸红程度、空白组后测的主观呼吸急促程度显著性升高(P<0.05)。(3)通过客观生理指标发现,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叙事组演讲30s和演讲3min的皮电平均值显著降低(P<0.05),而支持组和空白组无显著变化(P>0.05)。2.定性研究结果(1)两组团体中期、后期各疗效因子均分都大于4分。叙事团体的希望重塑因子高于支持性团体,支持性团体的安全表达因子高于叙事团体。中后期相比,叙事团体的社会学习因子显著提高(P<O.05),而支持性团体的社会学习因子中后期无显著性变化(P>0.05)。(2)叙事团体的心仪时刻占总会谈文本比例3.4%。思考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心仪时刻。重新概念化等高水平心仪时刻在团体中后期出现。(3)两组团体成员对团体满意度的各项条目评分均高于4分。结论1.从主观量表自评的角度,叙事、支持性团体辅导缓解了大学生的社交焦虑,且显著提高了社交焦虑大学生的自我认同、积极心理资本水平。2.从生理唤醒的角度,两种团体辅导方式对社交焦虑大学生演讲任务中的主观生理唤醒水平、客观生理信号均有缓解作用,且叙事团体效果优于支持性团体。3.从定性分析的角度,叙事团体在外化中,为成员提供了更多希望重塑,叙事的理念和技术有效促进了成员之间的社会学习。且心仪时刻呈现了与良性团体效果相符的规律。创新点(1)率先运用叙事团体辅导干预国内社交焦虑大学生,不仅关注社交焦虑症状的缓解,也注重受试者保护性资源的提升。(2)本研究不仅结合主观、行为和客观生理信号的综合指标,也结合心仪时刻、疗效因子的质性分析方法,丰富了研究方法。研究不足及未来方向(1)《演讲焦虑行为评估问卷》评分者一致性信度较低,有待进一步对工具进行修订,或后续研究在行为他评中采用更简洁可行的工具;(2)本研究未对主客观生理指标及行为指标进行追踪测量,有待完善实验设计;(3)本研究对心仪时刻的研究运用尚不完善,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发展建设一套既符合国际标准也贴近中国国情的心仪时刻编码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