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生活和饮食习惯西化,术后切口不愈、糖尿病足溃疡、下肢血管性溃疡、压疮等慢性伤口的发生率以每年10%的增长速率在增长。疼痛常发生于这些慢性伤口患者中,并且大量的研究证据显示疼痛对伤口愈合产生不良影响。敷料更换过程包括揭除敷料、清洗、清创、覆盖新敷料、包扎等又会加重疼痛,这是多数患者感觉敷料更换过程是最痛的原因所在。由于湿性愈合敷料的产生,揭除敷料、覆盖新敷料、包扎时产生的疼痛得到了明显缓解。本研究旨在探索伤口清洗和清创过程疼痛缓解方法,为临床伤口疼痛处理提供依据,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真正体现护理的价值。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分析、资料调研、对比研究等科学方法,在临床伤口处理时对伤口清洗和清创方法进行了改进,基本形成了一套敷料更换过程疼痛缓解新方法。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慢性伤口疼痛模型和标准化伤口处理流程的构建慢性伤口疼痛模型的构建是在加拿大卫生部提供资金构建的伤口疼痛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本试验的入选标准、排除标准以及伤口局部处理方法构建的。标准化伤口处理流程是在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专家咨询以及临床反复应用及修改的基础上,依据科学性、客观性、可测性、简捷性和护理安全原则拟定。慢性伤口疼痛模型和标准化伤口处理流程构建的目地是保证本研究能够系统性综合评估疼痛和处理伤口,并在慢性伤口护理中更加有效的结合疼痛处理。第二部分:清洗液温度对伤口疼痛及伤口愈合速率的影响研究目的在慢性伤口疼痛模型和标准化伤口处理流程构建的基础上,探讨伤口清洗液温度对患者伤口疼痛及伤口愈合速率的影响。方法将48例皮脂腺囊肿感染化脓后行脓肿切开,敞开换药的患者按照随机方法分为2组。试验组(n=24)采用伤口等温溶液清洗伤口,伤口温度与清洗液温度之差在正负1℃以内;对照组(n=24)采用室温溶液清洗伤口,清洗液温度在22-24℃之间(测量温度的仪器是红外线测温仪)。伤口清洗后采用藻酸钙或软聚硅酮泡沫敷料覆盖伤口。结果试验组伤口愈合时间和疼痛计分分别为22.2±3.7d和3.85±0.58,对照组伤口愈合时间和疼痛计分分别为25.7±3.5d和5.12±0.61。两组比较,两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伤口等温溶液清洗伤口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缩短伤口愈合时间。第三部分:清创过程缓解疼痛方法的有效性及其对伤口愈合速率的影响研究目的在慢性伤口疼痛模型和标准化伤口处理流程构建的基础上,探讨清创过程疼痛缓解方法的有效性及其对清创期时间以及伤口愈合速率的影响。方法按入选标准选择慢性伤口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促渗剂水溶性氮酮和盐酸利多卡因湿敷的方法用于清创前局部麻醉;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湿敷。使用数字化疼痛计分及换药时的血压、脉率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比较。规定观察周期为21天。记录两组患者伤口的清创期时间和愈合率。清创之后选用湿性愈合敷料覆盖伤口。结果试验组疼痛计分、收缩压、脉率、清创期时间、伤口愈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舒张压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渗剂水溶性氮酮和利多卡因联合使用可以改善伤口疼痛,缩短清创期时间并提高愈合率。第四部分:讨论针对试验过程中组间可比性、试验方法及结果、本课题的难点、创新点以及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继续研究的内容进行了分析讨论。慢性伤口疼痛的存在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的不良影响迫使我们采取一定的护理方法来缓解疼痛。本研究适应伤口护理专科发展的需要,旨在探索敷料更换过程疼痛缓解方法并进一步完善疼痛处理方案,为临床伤口护士处理疼痛提供依据,促进我国伤口护理专科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