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关语在文学中的运用可上溯到两千年前,到今天仍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文学题材当中。双关语的翻译历来困难,有人甚至认为它是不可译的。本文以社会符号学翻译法为理论指导,尝试对双关语的翻译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有效的翻译方法。 奈达在他的书中写到,社会符号学方法的优势在于它以各种符号为分析对象,而语言是人类所使用的最复杂、容量最大的符号系统。社会符号学方法论超越了单纯的语言文学研究,而把注意力投向文化、语境、语域等影响翻译的因素。 语言文化是文化的五个分支之一。每一种语言都在经历了长期的演变之后,才形成了一整套包括发音、词汇、语法、修辞等在内的体系。这些都为每一种语言赋予了独特的色彩。语言差异常常存在于上述的诸多方面之中,这不可避免地导致翻译当中的各种空缺现象。许多修辞手段如双关、头韵、回文等都会造成翻译上的困难,这是由它们各自所体现出的文化和语言特征所决定的。双关语是利用一个词的不同意义或两个不同意义的词的相同或相似发音来造成一箭双雕或声东击西的效果。由于发音或词义方面的对应空缺,原文中的双关语翻译到译文中时往往会失去双关语的效果,而这正是双关语翻译中的普遍现象。因此,双关语的翻译被许多人认为是相当困难的。 只要语言和文化差异存在一天,翻译中的障碍就一天不会消除。我们承认这一点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双关语的翻译抱悲观态度,事实上,双关语的不可译性中都包含有相对的可译性。作为翻译工作者,我们应该尽量将不可译性转化为可译性,或采用技巧和方法对其双关意义进行补偿。换言之,不可译性是相对的,而可译性是绝对的。 双关语翻译的困难首先存在于其言内意义的传达上。对于双关语来说,仅仅停留在词义层面上的翻译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对于某些文学形式如小说、散文、诗歌等来说,双关语言内意义的传达常常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如果失去了双关语双关的形式,译文的读者很难体会到原文中双关所体现的独特效果,可以说原文的信息并未被充分传达。所以,言内意义的传达对双关语的翻译来说尤为重要。 双关语的翻译中有少量的例证说明,当原文直接翻译成译文时,会出现一个相应的双关语。这是由于在原文和译文当中出现了发音或词义方面的偶合现象,而这种现象在双关语的翻译当中显然是不多见的。我们也常常会看到这类例子,即译者在译文中用另一个双关语来取代原文中的双关语,在这种情况下,原文中的所指意义也许会有部分损失,但语用意义和言内意义被恰当地传达了。这类例子常常存在于翻译大师的作品当中,因为能够做到这一点需要的是对原文和译文两种语言的姻熟掌握,以及在翻译中的灵感和创造性工作。 在许多倩况下,双关语的翻译中其言内意义是难以传达的,因为这是双关语翻译中的顽疾。如果有可能,译者可以采用其它的修辞手段,作为对双关语言内意义的补偿。比喻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手法。这样份可以较准确地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同时对原文的言内意义进行一定的补偿。 如果原文中双关语是由两个外形及发音都很接近的词构成,我们一般会直译出这两个词的意义。在这种倩况下,原文的所指意义被传达了,而言内意义往往被丢失。一个语言符号和其所指意义之间的关系具有随意性和约定俗成性,因此两个在原文中构成双关语的词在译文中往往不再能构成双关。 最难翻译的双关语即是所谓的“一语双关”,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应尽量将其所指意义和语用意义都表达出来。条件是,这样用译之后,译文仍然能保证流畅和连贯。在不少情况下,这样的翻译是不现实的,因为译文常常会因此显得生硬、不合逻辑,甚至会让读者感到茫然。所以,在翻译中可能保留的意义往往只有一个。我们应该根据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结合译文的逻辑和流畅程度来考虑应重点传达的意义。 注解也是双关语翻译中常常采取的一种方式,借以对原文信息进行补充说明。尤其是对诗歌等文学体裁进行翻译时,注解常被采用。但是应该说,注解是双关翻译时不得己采取的一种方法,因为在阅读注解的过程中,双关语所独有的幽默、智慧或讽刺的意味会大大损失。 且且且 翻译是一种遗憾的艺术,译者一方面追求完美的翻译作品,另一方面却不得不因为文化或语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而做出形形色色的让步,最终常常不能实现他孜孜不倦的追求。我们每一个翻译工作者都应该提高自己在语言文学上的素质修养,并结合翻译实践不断提高翻译技巧,以期奉献出更好的翻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