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及私人小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道路交通拥堵问题日趋严重。为缓解这一问题,提高道路运行效率,大力发展公交并提倡公共交通出行及促进其他出行方式向公共交通方式转移,P&R设施运用而生。P&R设施用户开车前往P&R设施并将小汽车停放在P&R停车场,之后换乘公共交通前往目的地,P&R设施用户主要是通勤者,主要接驳对象是轨道交通。有研究表明大城市有更多人经历了长距离的郊区通勤。郊区通勤比一般通勤所需时间更长、受道路及周边环境影响更大,基于此,本文以北京为对象研究郊区通勤出行的轨道交通换乘行为并构建分析模型。首先,梳理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停车换乘行为和换乘方式选择的研究,介绍P&R设施定义、分类、实施情况,从个人和家庭属性、交通特征属性和交通政策属性三方面入手分析郊区停车换乘通勤行为的影响因素,重点分析了通勤者出行特征、停车换乘特征等影响。其次,基于郊区停车换乘通勤行为的影响因素,设计了RP和SP调查问卷,并对北京市现有典型P&R设施通勤用户进行实地抽样调查,对小汽车通勤潜在用户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对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获得调查对象的通勤行为特征。然后,构建了刻画郊区停车换乘通勤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从个人与家庭属性、出行特征、P&R设施特征三方面入手,运用SPSS软件中的Pearson卡方检验剔除显著性较差的变量,从而选取有效变量并采用AMOS软件对模型进行拟合和估计,最后选取?2、GFI、RMSEA和均方误平方根(RMR)四种评价指标对模型进行拟合优度检验。结果表明,模型能描述各变量对P&R出行选择的影响,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其中个人属性中的年龄、月收入、自驾偏好程度的效应值分别是0.45、0.71、0.52;出行特征属性中的通勤总时长、换乘时长、城市中心区停车费用的效应值分别是0.75、0.62、0.54;P&R设施属性中的停车换乘停车费、换乘设施预留车位情况、设施服务水平满意度的效应值分别是0.45、0.66、0.47,这些变量对通勤出行行为均有显著影响。最后,利用二项Logit模型研究通勤者在全程自驾和自驾换乘轨道交通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并将通勤者对P&R设施特性要求的2个潜变量代入二项Logit模型中构建考虑潜变量的混合二项Logit模型,研究年龄、月收入水平、自驾偏好程度、通勤总时长、换乘时长、城市中心区停车费用、P&R设施停车费、P&R设施预留车位情况、P&R设施服务水平满意度等因素对通勤方式选择行为的影响。对比两模型的拟合度发现带潜变量的混合二项Logit模型的精度比不带潜变量的二项Logit模型提高7.79%。图33幅,表29个,参考文献9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