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馈言语行为是指在语言教学活动情境中,教师对儿童发起的言语及动作作出的言语回应。对儿童而言,反馈语言行为在影响其行为选择、情绪发展、思维流向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深入幼儿园现场,共搜集21个语言教学活动视频,并将该场域中的师幼对话逐字转录为文字,获得58101字的研究语料。参考鲍格顿和贝克莱提出的两个分检资料的程序,对筛选出的580个反馈言语行为片段做编码和登录。通过对编码材料的多次阅读,研究者本着从具体到抽象的分析路径,明确教师的反馈言语行为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规范情境、渗透情感、规范语言、指向思考。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在规范情境的反馈言语行为中,教师倾向于强调交流秩序(保持安静、举手发言)。2.渗透情感的反馈言语行为占总体的比重偏低,但教师的外显情感仍是以积极的为主。3.在规范语言的反馈言语行为中,教师偏重于关注表述的完整度。4.在引导思考的反馈言语行为中,教师的重复性和评价性反馈占据较大份额。通过情景模式分析,研究者则力图对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何以开启和展开反馈言语行为作出细致化的解释。研究表明规范情境的反馈言语行为具体包括教师对儿童坐姿的规范;发言的规限;完成任务速度的要求。渗透情感的反馈言语行为则主要体现为对“弱势群落”的关注;对儿童的回答报以欣赏与感激;引发批评的威慑,从而实现教师“权威”与“柔情”角色的转换。规范语言的反馈言语行为表现为严格普通话的发音;注重生动字词的运用;推进表述内容的完整化;遵循文本的具体表述。指向思考的反馈言语行为则涵盖教师开启其他发言的程序性回应;评判回答的准确性;重复回答的内容;引导回答的思维流向;推进回答主体的诠释;鼓励回答的“原创性”。每个言语行为都体现了说话人的意图,基于此前提,笔者从场域设定、角色定位、知识评定三个角度分析教师的内隐观念。研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1.教师需避免高频次地指明集体教学活动常规,常规的达成需解释其存在的必要性,而非依赖消极维护。2.教师应以“补偿性关注”回应儿童的情感需要,以“移情性理解”替代对“教师权威”的恪守。3.教师需以适宜的形式纠正儿童的语言表达,指明促进表达完整化的方向,弱化对文本表述的一致性要求。4.教师需摆脱仅限于正误评价的窠臼,呈现具体化的反馈信息,反观自身是否悦纳儿童源于“内心”的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