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反馈言语行为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al1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馈言语行为是指在语言教学活动情境中,教师对儿童发起的言语及动作作出的言语回应。对儿童而言,反馈语言行为在影响其行为选择、情绪发展、思维流向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深入幼儿园现场,共搜集21个语言教学活动视频,并将该场域中的师幼对话逐字转录为文字,获得58101字的研究语料。参考鲍格顿和贝克莱提出的两个分检资料的程序,对筛选出的580个反馈言语行为片段做编码和登录。通过对编码材料的多次阅读,研究者本着从具体到抽象的分析路径,明确教师的反馈言语行为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规范情境、渗透情感、规范语言、指向思考。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在规范情境的反馈言语行为中,教师倾向于强调交流秩序(保持安静、举手发言)。2.渗透情感的反馈言语行为占总体的比重偏低,但教师的外显情感仍是以积极的为主。3.在规范语言的反馈言语行为中,教师偏重于关注表述的完整度。4.在引导思考的反馈言语行为中,教师的重复性和评价性反馈占据较大份额。通过情景模式分析,研究者则力图对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何以开启和展开反馈言语行为作出细致化的解释。研究表明规范情境的反馈言语行为具体包括教师对儿童坐姿的规范;发言的规限;完成任务速度的要求。渗透情感的反馈言语行为则主要体现为对“弱势群落”的关注;对儿童的回答报以欣赏与感激;引发批评的威慑,从而实现教师“权威”与“柔情”角色的转换。规范语言的反馈言语行为表现为严格普通话的发音;注重生动字词的运用;推进表述内容的完整化;遵循文本的具体表述。指向思考的反馈言语行为则涵盖教师开启其他发言的程序性回应;评判回答的准确性;重复回答的内容;引导回答的思维流向;推进回答主体的诠释;鼓励回答的“原创性”。每个言语行为都体现了说话人的意图,基于此前提,笔者从场域设定、角色定位、知识评定三个角度分析教师的内隐观念。研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1.教师需避免高频次地指明集体教学活动常规,常规的达成需解释其存在的必要性,而非依赖消极维护。2.教师应以“补偿性关注”回应儿童的情感需要,以“移情性理解”替代对“教师权威”的恪守。3.教师需以适宜的形式纠正儿童的语言表达,指明促进表达完整化的方向,弱化对文本表述的一致性要求。4.教师需摆脱仅限于正误评价的窠臼,呈现具体化的反馈信息,反观自身是否悦纳儿童源于“内心”的声响。
其他文献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师幼互动的质量之于语言教学,尤显得重要。语言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即在为了获得语言领域的教育性经验,教师有目的、计划地
将常见的几种多路复用技术与光纤 (光纤光栅 )水听器阵列结合起来 ,通过对频分多路复用、时分多路复用以及相干多路复用技术的原理以及波分多路复用技术在光纤水听器阵列中应
中国入世后 ,我国的企业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将更加广泛地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于是与各国之间的谈判与协商将不可避免。为了在谈判中争取主动 ,顺利地进行解危、破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也是一位国外经历非常丰富的作家,所以他的笔下的异国形象丰富多彩,其中英国形象和日本形象尤为突出。论文借鉴比较文学形象学,通过
近现代中国文化的一切变革,都是在西方文化介入之下发生的。包括绘画在内的西方艺术,是现代中国艺术的主要参考系。引入西方绘画成为了刺激中国绘画转为近现代形态的必经之路
近年来随着对外汉语事业的蓬勃发展,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离合词教学问题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留学生离合词习得情况的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以真实的语料统计数据为依据,对
目的了解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和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在心理社会功能方面的特点和异同,并进一步探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人民公社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我国乡村治理出现了制度的空白,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亿万劳动人民在不断的探索中创造出适合我国农村发展的乡村治理模式——村
战后美国国际教育的发展历经三个时期,都是源于美国政府针对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基于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需要而做出的战略抉择。1946年《富布赖特法》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国际教育
当前我们正处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在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学会如何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应该成为大学生需要认真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