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初探

来源 :中国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sq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犯罪越来越成为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因素,对这一类行为纳入刑事领域进行处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但是,在我国,对于作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主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的认识并不统一,对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是否存在犯罪的停止状态争议极大。本文着重探讨了这些问题。 在绪论部分,笔者大致阐述了撰写此文的原因。正式的探讨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立法动因开始。笔者立足实际,通过大量的统计资料表明,正是由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活动的日渐猖獗和对社会造成的巨大危害,立法者开始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行为纳入刑事领域进行规制。而立法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从1979年刑法典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行为放在投机倒把罪中处罚发展至今天成立了一个完全独立的罪名。对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概念,笔者列举了理论界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比较异同并进行了分析,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定义为生产者、销售者违反产品质量管理法规和工商行政管理法规,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行为。笔者花了大量笔墨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中的几个要素作了界定,包括对伪劣产品的界定;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主体的界定;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主观方面的界定以及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客观方面的界定。在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中,争议比较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该罪是否存在犯罪的停止形态问题。笔者撰写此文的初衷也来自于此,希望通过此文能够对犯罪未遂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论证,笔者认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存在着犯罪未遂、犯罪预备以及犯罪中止形态。在此文中,笔者还对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相关的罪如何界定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其中牵涉到牵连犯、想象竞合、法条竞合、数罪并罚等数个理论问题。由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刑罚是比较有特色的,笔者也对其特点进行了归纳。最后,笔者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立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三条立法建议,并对我国的立法政策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由于水平有限,笔者的观点带有探讨性质,疏漏乃至错误在所难免,希望老师们批评指正。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延吉卷烟厂建厂至今不断进行的品牌改革进行分析。说明有效的品牌整合能给延吉卷烟厂带来巨大效益,从而提高该厂的竞争实力。继续进行品牌改革依然很有必要,当前的当
本文主要探讨有关行政合同的法律定位及相关的理论问题,比较不同国家的理论与实践状况,结合中国实际国情,意图找到行政合同在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合理定位,探索适合中国法治现状的行政合同立法模式,并结合土地法领域的行政合同状况,进一步分析行政合同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与完善途径。 本文前三部分首先分析了行政合同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及概念的合理性,指出在职能广泛、手段多样的现代民主型行政管理中,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的
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其理论基础是公共产品和市场失灵,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财政支出的范围和结构综合反映一国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方向,财政支出改革是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关键环节。财政支出特别是财政支出结构作为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共财政体制建立的过程中如何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而适应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职能的要求,具有重大的意义。合理的财政支出结构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优
胡适(1891——1962)是中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也是二十世纪中国前 六十年的重要政治人物。胡适的思想和言论不仅在思想史和文化史上有重要的地 位,而且对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