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预应力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ishi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次震后调查均发现,严格按照现行抗震规范设计的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框架结构,能够实现“大震不倒”的抗震设计目标,但却常常遭受难以修复的严重破坏,在震区造成大量“站立的废墟”,带来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预制预应力自复位(Precast/Prestressed Self-Centering,PPSC)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由于主体构件地震损伤轻、震后可较快恢复使用功能的预期而一直受到研究者关注。但该结构体系自从上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历经近三十年的研究而未能走向大规模工程应用,主要存在如下关键问题:首先,这种结构体系主要依靠无粘结后张拉(Post-Tensioning,PT)预应力筋将预制构件串联连接,PT预应力筋的失效将导致毁灭性的后果。因而这种结构体系在超出设计预期的地震动作用下,其抗倒塌安全裕度到底有多少,目前缺乏可靠的评估;其次,以往的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构件层次,尚较少对结构体系的实际抗震性能进行详细的试验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针对安装外置阻尼器的PPSC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及抗倒塌安全性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两种适用于自复位RC框架的节点外置阻尼器(BRB阻尼器、钢板阻尼器),采用拟静力试验和有限元模拟的手段,研究了两种阻尼器的力学性能;然后基于Open Sees提出了两种阻尼器力学性能的数值模拟方法,为后续整体结构抗震性能振动台试验与数值模拟评估建立基础。(2)以将要用于振动台试验的一幢两层PPSC钢筋混凝土框架模型结构(1/2缩尺)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安装两种外置阻尼器的自复位RC框架节点(柱-基础节点、X向框架梁-柱节点、Y向框架梁-柱节点),分别阐述了各节点设计作用机理并给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法,包括:自复位能力设计、抗剪设计和抗滑移设计。(3)针对一幢两层PPSC钢筋混凝土框架模型结构(1/2缩尺),完成了双向加载振动台抗震性能试验研究,检验了安装两种外置阻尼器的三种自复位RC节点能否按设计作用机理产生变形,研究了结构在六个不同水准地震动下(从小震至超大震)的实际抗震性能、损伤破坏程度和自复位性能。试验结果表明:BRB阻尼器和钢板阻尼器都能够在结构中较好地发挥耗能作用;安装BRB阻尼器和钢板阻尼器的三种自复位节点可以按设计机理产生变形;安装钢板阻尼器框架(结构X向)和安装BRB阻尼器框架(结构Y向)都具有比较好的抗震性能,在超大震作用下,混凝土框架梁、柱仅遭受轻微损伤,结构仍具有较好的自复位能力。(4)基于Open Sees研究了PPSC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数值模拟方法。重点研究了PT预应力筋力学性能的模拟方法和自复位节点开口-闭合行为的模拟方法:预应力筋采用桁架单元(Truss Element)模拟,材料本构采用具有初始应力的Steel02材料与只受拉弹性材料(ENC)串联进行定义;自复位节点开口-闭合行为采用定义只受压弹性材料(ENT)的零长度轴向弹簧单元(Zero-Length Element)进行模拟。随后基于上述自复位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结果数据,验证了整体框架数值模拟方法的准确性。(5)基于一幢5层PPSC钢筋混凝土框架benchmark结构,按照我国抗震规范的设防标准重新设计,建立了该结构的Open Sees有限元模型;基于该数值模型,考虑结构中不同自复位元件的失效(PT预应力筋的屈服和断裂,BRB阻尼器的断裂)和地震动的随机性(场地条件、震中距等)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系统评估了该结构在从小震至超大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并给出了结构在大震和不同水平超大震作用下的倒塌概率结果,为自复位框架结构的工程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异构和分布式数据被用于多方面的应用,如信息提取、数据挖掘、电子学习以及网络。而与这些应用相关的所有算法的决策准确性都直接取决于所用数据的质量。用于此类应用的正确可靠数据的缺失将会导致错误的算法决策。所以数据质量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数据质量管理的能力在不断发展,但对速度和效率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数据管理专家认为,由于数据量的激增以及获取质量信息的复杂性,数据质量仍然是不断限制数据质量管理与业务联系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运转的基础,但现今在其设计和使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尤其体现在对于视觉方面过度重视而忽视了其它感官环境的设计。21世纪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已经进入了感官时代,感官交互设计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在视听交互、视嗅交互设计已经相对成熟的当下,嗅听交互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设计提供了新的角度与方式,因而探究现今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嗅听交互作用,不仅对改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感官环境起到必要的促进作
东北师范大学东安实验学校秉承东北师范大学"尊重的教育、创造的教育"办学理念,以"崇真·向善·至美"为办学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育主线,在全人育人的教育实践中将办学思想入脑、入心、入行,以德育课程和德育课题为实践路径,将"学生成长向善"的德育目标落小、落细、落实。一、源于责任——释立德教育情怀习近平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
期刊
反硝化厌氧甲烷氧化(DAMO)是新近发现的生物过程,耦联反硝化和厌氧甲烷氧化过程,能够为污水生物脱氮新工艺的设计与发展提供契机。该过程由与嗜甲烷古菌同源的ANME-2d古菌和隶属于NC10门的细菌共同催化完成,可与厌氧氨氧化(Anammox)过程耦合实现CH4、NH4+、NO2-以及NO3-的共去除。然而,DAMO功能微生物的脱氮潜能及其代谢机理还有待进一步揭示。本论文围绕DAMO脱氮体系的构建和
多入多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通信系统通过部署多天线,可利用空间复用增益提高系统频谱效率,也可根据分集增益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受到了大量学者的关注。然而,通信节点的能量限制制约着通信网络的寿命,成为通信系统发展的瓶颈,阻碍着绿色通信的发展。无线携能(Simultaneous Wireless Information and Power Transf
自工业时代,以技术为摹本的物质世界观抬头,寒地建筑的诗学正面临被工具化和审美化的两难境地:前者对功能的过分强调使寒地建筑桎梏于实用性和经济性之中,后者将寒地建筑抽象为可计算、可操作的视觉效果。在科学的不断置喙和感官的超越追求下,寒地建筑师表现出过度关注建筑形式和技术参数的意识焦虑,致使寒地建筑设计渐显一种刻意制造的倾向,在形式悖论裹挟下龃龉前行。与此同时,对寒地建筑意义和价值的探讨长期缺位,导致目
目前,微型化研究领域的最前沿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已经进入纳米时代。纳米尺度的功能结构具有特殊的力学、光学和电子学等特性,随着这些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渐应用于微机械、微光学、光电子学、生物医疗等领域,并体现出了极广阔的应用前景。超快激光制造技术,特别是飞秒激光直写技术,也在这数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研究进展,成为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一种灵活、高效、精密和智能的加工制造方法。然而,受制于光学衍射极限,飞秒激
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是继石墨烯之后发现的一类新奇的层状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和催化等性质。由于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具有可见光范围内带隙可调和原子层厚度的结构等特点,而且不易受短沟道效应的影响,在下一代纳米电子器件和光电子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尽管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在物性研究和原型器件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建立完备的物理模型和实现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的广泛应用仍存在诸多挑战。在物性研究
心脏疾病危害人类健康,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心脏疾病研究一直是医学界的重要课题。因为非侵入、经济、便捷灵活的特点,心电图成为了临床上重要的常规检查手段。但是,考虑到心电图的个体性差异和心脏疾病信息分析的复杂性,现有的心律失常自动分类算法在分类准确率等方面的表现并不理想,无法满足大量心电数据辅助诊断的需求。此外,大量重复的心电图识别工作还容易使医生产生疲劳,引发误诊。近年来,随着大
按照《巴黎协定》规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要求全球碳排放量在2020年至2030年必须以每年7.6%的水平下降,否则气候引发的自然灾害发生率和破坏率会大幅增长。减少船舶能源消耗,提高能源使用率,降低碳排放量是目前船舶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和研究目标。随着复合材料螺旋桨的应用越来越广,复合材料螺旋桨的节能减排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桨-舵匹配是一种易实现的节能措施。复合材料的可设计性和桨-舵匹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