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及动态增强表现及其与病理形态的关系,以明确MRI增强表现的病理及血管构筑基础,提高对肝细胞癌MRI表现的认识。材料和方法:(1)健康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80只,对照组10只。实验组大鼠灌喂2‰二乙基亚硝胺生理盐水溶液,每日一次,每次1ml,每周5次,灌喂满14周后停药,大鼠自由饮水。对照组以同样的方法灌喂等量的生理盐水。(2)实验组大鼠分别于灌喂后第16、18、20、21、22、23、24、25周行MRI 检查。共有39只大鼠78个结节行MRI平扫,其中41个结节做动态增强。(3)大鼠在检查前行颈外静脉插管,放于8cm环形表面线圈上,先行MRI平扫。再选定病灶明显的相邻两层做MRI动态增强扫描。分析MRI图像,选取感兴趣区自动生成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观察曲线形态,并分析相关参数。(4)结扎肝动脉上下方的腹主动脉,经腹主动脉缓慢注入稀释的X线双重造影用硫酸钡(Ⅰ型)干混悬液的上清液(水∶硫酸钡体积比=3∶1),直到下腔静脉流出白色的钡剂为止,取出肝脏,软X线摄片。(5)对照MR影像,观察肿瘤的大体形态,按照扫描层面取材,HE染色并作组织学分类及分级;CD34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MVD)。(6)8个肿瘤结节取材送电镜观察。结果:(1)实验组大鼠共存活39只,所有存活大鼠均成功诱导出肝细胞癌。对其中78个癌结节进行研究。其中高分化肿瘤22个,中分化31个,低分化25个。病理类型可见梁索型31个,实质型41个,腺样型5个,硬化型1个。(2)肿瘤的微血管密度与病理类型无关,与病理分级有关,高分化肿瘤MVD低,低分化者MVD高,不同病理级别之间MVD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3)肝动脉灌注摄影可将肿瘤血管分为Ⅲ型。Ⅰ型:大量显示欠清晰的肿瘤血管;Ⅱ型:肿瘤血管增多,呈不均匀斑片状分布;Ⅲ型:肿瘤血管相对较少。其中表现为Ⅰ型的有15个结节,Ⅱ型有38个结节,Ⅲ型有7个结节。低分化肝细胞癌肝动脉灌注表现与中、高分化肿瘤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中、高分化肿瘤之间未见差异。肿瘤不同组织学类型之间肝动脉灌注表现未见统计学差异。(4)肝细胞癌MRI平扫信号强度与病理分级有关,高分化者 T1WI主要表现为等信号,T2WI也主要为等信号;中分化者T1WI可表现为等或低信号,T2WI以等或高信号为主;而低分化者T1WI以低信号为主,T2WI以高信号、混<WP=8>杂信号为主。高、低分化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0.01)。肝细胞癌MRI平扫信号强度与病理类型无关。(5)不同病理级别肿瘤动态增强曲线形态存在差异,中、低分化主要为快速上升型,而高分化主要为缓慢上升型。动态增强曲线主要参数(△SI1、△SImax、Sfirst)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恶性程度越高,△SI1、△SImax及Sfirst值越大。不同类型的肝细胞癌△SI1、△SImax及Sfirst之间无统计学差异。(6)肿瘤MRI增强曲线形态Ⅰ型和Ⅲ型之间肝动脉灌注表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Ⅰ型和Ⅱ型、Ⅱ型和Ⅲ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7)MRI动态增强曲线形态不同,肿瘤MVD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快速上升型曲线肿瘤的MVD值高,缓慢上升型曲线肿瘤的MVD值低。结论:(1)长期小剂量使用二乙基亚硝胺(DEN)灌喂大鼠,可诱发肝细胞癌。(2)肝细胞癌微血管密度和肿瘤血管大体结构与肿瘤病理分级相关,而与肿瘤病理类型无显著相关性。(3)MRI平扫征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判断肝细胞癌的病理级别。(4)动态增强MRI较平扫能更准确地评价肝细胞癌的级别。(5)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可以反映肝细胞癌的大体血管结构和MVD。(6)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皆不能反映肝细胞癌的病理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