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历史的研究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杨荫浏先生的《史纲》和《史稿》是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科的两部重要著作,又是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性成果。由于客观环境和作者本人主观方面的原因,使得两部著作的面貌存在着较大差异。比较这两部著作的特点,总结其各自的价值与不足,对21世纪中国音乐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正文由“杨荫浏的学术人生”、“《史纲》和《史稿》写作背景与框架结构”、“《史纲》和《史稿》之比较研究”三部分组成。充分关注隐藏在学术著作后面的社会、时代和人的作用,以“学术发展阶段性成果”的规律作为指导思想,从探索杨荫浏的人生经历、学术道路入手,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参考其他学者的有关剖析与评价,从写作背景、框架结构、重点内容三个层面,对杨先生的两部音乐史著作加以比较研究,力求客观、清晰地总结出《史纲》和《史稿》各自的特点与价值。 第一部分为杨荫浏学术人生的总结。学术著作势必融入研究者的观念意识,因此该部分从人生经历、学术道路、学术成就三个层面对杨荫浏整个学术生涯作详细的梳理,以考察杨荫浏在不同学术阶段,思想意识与研究方向的特点以及这些因素对《史纲》与《史稿》写作的影响。 第二部分主要从《史纲》和《史稿》的写作背景与框架结构两个方面加以比较。两部著作的写作,一部是在解放前利用业余时间编写的教材性质似的中国音乐史著作,一部是在解放后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进行研究的学术著作;另一方面,两部著作虽然都是“编年体”的结构模式,却有详略之分,一部是以532个大小不一的段落予以概括,分上古期、中古期、近世期三个时期梳理中国音乐历史发展过程;一部则按照朝代顺序分八编三十六章逐一进行论述。本部分属于表层或者说外围性质的比较。 第三部分是对两部著作内容的比较研究。在这一部分中,本文选择了著作中最为突出的八个问题,从音乐思想到史料运用,从音响资料到图片资料,从作品分析到乐律宫调,从乐器到音韵学,力图体现出两部著作内容上的明显差异。本部分则是深入到著作内层的实质性的比较研究。 结语部分回归到人与著作的关系,并对《史纲》和《史稿》的比较作出客观的结论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