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敬语特征考察——以“丁宁语化”为中心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ta_d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绝对敬语向相对敬语的转化、敬语的简化以及商业敬语的复杂化等日语现代敬语的特征与敬语的“丁宁语化”密切相关。所谓敬语的“丁宁语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敬语的社交性礼貌用语化;二是敬语使用时,比起与话题人物的上下关系,说话人更注重自己与听话人的关系。过去,对于应该使用敬语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使用敬语。而且,当时的敬语仅限于地位低的人对地位高的人使用。而现在,敬语根据场合和听话人区别使用。并且,敬语不再是下对上用语,上对下也开始使用敬语。特别是近年来丁宁语“です·ます”的使用。由其构成的文体——“です·ます”体已成为对话基调。即便是敬语用不好的人,最低限度也会使用“です·ます”。丁宁语的广泛使用甚至使其不再被认为是敬语。   与丁宁语“です·ます”的广泛使用相反,话题中第三者敬语的使用呈递减趋势。过去,若话题中涉及多个人物,那么就要对各个人物的关系进行梳理,并一一使用相对应的敬语。这种敬语使用方式相对比较固定和客观。现在,平时说话时就不需要对其使用敬语的人成为话题人物后自然也不需要对其使用敬语,而即便在平时说话时需要对其使用敬语的人,一旦成为话题人物后,通常也不再对其使用敬语。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转变是因为,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较为复杂,为了不使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将直接参与对话的听话人作为首要因素考虑。然而,尽管话题中第三者敬语使用的减少是大势,但话题中第三者敬语的使用并没有消失。当说话人在考虑了听话人与话题人物的关系后,认为对话题人物使用敬语更为恰当时,话题敬语就会被使用。通过对话题人物使用敬语,说话人的目的是向听话人传达自己对“你”的一片用心。综上所述,现代敬语中话题敬语的使用与否很大程度上受听话人的影响。这种出于自身利益不受损害目的而使用的敬语较过去而言,不得不说现代敬语在档次和程度上大打折扣。  
其他文献
艾丽丝·沃克是当今美国文坛最重要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她的很多作品来源于她的家乡—美国南部的佐治亚州,这些作品反映了在白人和黑人男性双重压迫下黑人妇女的生活,以及她们追求
学位
批评话语分析是对语篇、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研究。新闻语篇是批评话语分析者的常用素材。研究表明,新闻语篇有单向性的权利特征,表面上公正客观,实则却受到报道者意识形态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从此译者的地位得到确认直至后来被看做翻译中最动态的因素。鉴于翻译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适应、选择、保留、淘汰等现象,译者又总会进行
习语是人类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能充分体现出某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一种语言的核心和精华。习语有着极强的表现力,且内涵十分丰富,故翻译起来难
亨利·詹姆斯(1843—1916)是美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文体学家和文艺评论家。在世界文学画廊里,他用笔书写、描绘了一个个富有特色的女性形象。本论文主要着眼于他的四部
作为二十世纪文学家的杰出代表之一,弗吉尼亚·伍尔夫一直处于文学评论的中心。目前有关伍尔夫妇女创作观的研究中,评论者多围绕伍尔夫的女权主义者身份展开探讨,试图通过分
当今社会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作为传播信息和文化重要途径之一的新闻,在人们的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富于时代感和信息性的新闻语言要求我们必须真实,客观,全面的将
现代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语言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其中突显原则使人们意识到写作过程中,人们的思维要受到突显的干预。本论文研究了突显原则在英语写作中的应用。  突
本论文的研究基础是高一虹教授的1+1>2的理论,其主要内容是讨论学习者的外语水平与其母语水平共同提高,母语文化认同与外语文化认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学习者的创造性能力得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