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主要目标是论证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技术的支持下,青年亚文化将得以摆脱传统的仪式抵抗,发展出文化对抗、文化疏离、文化衍替三种与主文化进行抗争的新型模式这一课题。本文认为,长期以来青年群体只能在由其父辈掌握全部资源的现实社会中建构自身文化的特点,导致了青年亚文化长期处于软弱无力状态,只能对主文化开展英国伯明翰学派所谓的“仪式抵抗”。而当作为人类媒介工具集大成者的互联网充分运用祛魅、联结等功能,成功为青年群体开辟出独立于现实社会的网络文化空间之后,这一空间由技术法则统治同时青年群体恰恰掌握网络技术优势的特点,推动了他们将亚文化建构和实践空间由现实社会向互联网转移,并很快借助在网络空间中获得的信息自由、财富流转自由以及粉丝支撑等条件提升了亚文化的独立自主性,进而在此基础上形成上述三种新型抗争模式。本文通过剖析多种富有代表性的青年亚文化个案对这三种新型模式进行了研究,结论是它们同时存在于每一种亚文化形态之中,只是在比例和强弱关系上存在差别,同时这一差别又会随着时间和其他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当面对主文化时,这三种模式代表着不同的抗争策略:文化对抗凭借网络技术优势试图强行推广亚文化理念;文化疏离通过扩张亚文化资本来拉大与主文化的距离;文化衍替则借助亚文化产业向主文化输出亚文化资本进而谋求后者对亚文化认同的提升。本文的研究表明,当代中国的青年亚文化群体已经凭借网络技术优势有效提升了独立自主性,这使得他们的文化实践活动不再处于可有可无、自生自灭的边缘境地,而是得以在群体壮大、沟通迅捷、财富自由流转等优势条件下开始成为主文化不可忽视的博弈对手。这一博弈本身是背景更为广阔的网络文明与印刷文明之间交锋的缩影。而伴随着文化对抗、文化疏离、文化衍替的持续运转,主文化将持续吸收、融合亚文化的价值理念,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推动网络文明在未来成为人类的主导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