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冬季施工温度补偿研究

来源 :沈阳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bu_jam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经济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国家一带一路计划更是带动了基础设施和各类工程的建设。施工面向大规模、高质量、快周期方向发展。随着工程建设脚步的加快,冬季已经不再是以往意义上的施工淡季,冬季混凝土施工更是越来越普遍,而确保混凝土冬季施工质量,预防混凝土发生冻害是重中之重。良好的养护和营造混凝土水化热所需要的正常温度是混凝土冬季施工顺利进行的主要保障。传统冬季施工中,常用的养护方法有多种。如火炉加热、蒸气加热、红外线加热、电加热。但这些方法存在的不足是:火炉加热,一般在较小的工地使用,比较干燥,且放出的CO2会使新浇混凝土表面碳化,影响质量。蒸气加热,加热温度均匀易控制,但因其需专门的锅炉设备,费用较高。红外线加热,需对混凝土进行密封幅射加热。电加热,将钢筋作为电极,变电能变为热能,以提高混凝土的温度。此法简单方便,热损失较少,易控制,但不足之处是电能消耗量相对较大。能耗比较大,热量利用效率不高,配套装置比较复杂,使用不够灵活,而且在冬季中被养护的混凝土质量不易得到保障。这些被动外部养护方法受到施工现场建筑层数高,构件大等因素的影响,使用受到限制。本文针对以往养护方法的不足提出新的养护方法,以内部温度补偿的方式,采用混凝土内置自限温电热带来营造正温养护环境。自限温电热带有智能控温特性,它的功率主要受控于周围的温度,随被加热体系的温度自动调节输出功率。温度上升时,电阻增加功率减小;温度下降时,电阻减小功率增大,这样周而复始,最终达到温度的平衡点。而传统的恒功率加热器却无此功能,容易造成局部温度过高引起温度裂缝。本文以试验分析和模拟分析为研究手段,考虑了水化热和电热带共同对养护温度场的影响,通过试验证明了养护方法的可行性,并从不同分组的试验数据中分析影响养护温度的因素;通过有限元软件模拟出对应试验试件的温度场,查看对应试件测点的温度曲线并与试验数据对比,查看对应试验测点的应力曲线,最后分析出影响温度场和应力场的主要因素。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从温度场理论和水化热分析理论角度,介绍热传导微分方程。(2)进行试验研究,根据不同分组的试验数据分析影响养护效果的因素。(3)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GEN,对试验中的试件进行模拟分析,对比试验数据和模拟数据,分析影响混凝土温度应力场的因素。得出新的养护方法对混凝土温度应力场的影响规律。(4)提出电热带正常使用长度公式和电热带最小长度使用公式,为以后的实际应用提供计算依据。主要结论:1.试验表明混凝土试件在自限温电热带养护下3天即可达到临界强度,延长电热带加热养护时间对混凝土强度增长有益但效果不大。2.从各个试件测点温度曲线总图可以看出:各测点温度曲线趋势一致差幅很小,这说明试件内外温差很小,温度场均匀。3.试验数据表明,同等保温材料养护条件下,电加热养护升温速率主要影响因素有:电热带的使用长度和电热带距离混凝土外表面的距离。混凝土试件的峰值温度,主要和保温材料和电热带的自限温参数有关。4.试件边角处宜增加电热带的使用长度,避免边角处因保温不好发生冻害,而且可以平衡温度场。5.论文中的MIDAS模拟结果数据和实测数据非常吻合,说明MIDAS可以为“冬季有温度补偿的混凝土温度应力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从相应测点的模拟应力曲线可看出试件内各测点应力低于允许应力。
其他文献
以水杨醛为原料,首次合成了7个5-(2-羟基苯基)-3-甲基吡唑酰胺衍生物,其结构经^1H NMR,IR及元素分析表征。初步生物活性测试表明,部分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杀菌活性。
以丙二酸二乙酯为原料,经溴化、醚化得甲氧基苯氧基丙二酸二乙酯(3);3与嘧啶甲脒环合、卤代合成了4,6-二氯-5-(2-甲氧基-苯氧基)-2,2'-联嘧啶,总收率37.29%,其结构经1H NMR,IR和MS
萧红是现代作家群体中一个独特的存在,是一位能够把自己曲折的人生经历、生死感悟述诸于文字,创作出直击人心作品的优秀作家。萧红作品呈现出的极具张力的文本语言、冲突对立的情感结构、纷繁复杂的文本意蕴,在今天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与探究价值。为了进一步走近萧红,解读萧红作品的矛盾性,本论文主要从文本呈现、原因探究、价值与局限三个方面对萧红作品的矛盾性进行研究分析,以期形成研究专题,丰富研究实绩。本论文主要从抗
刚刚出炉的吉林省联社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该省农信社四年来取得的成效,认真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和挑战,科学部署了未来三年的工作思路。舒兰农商银行把贯彻落实理事
报纸
随着医疗改革步伐的逐步深入,医疗信息化建设发展日趋完善,医院在信息化建设的应用面不断扩展,建设水平逐渐提高,医院的网络建设已经和业务及管理等医疗服务紧密关联。一方面
中国影视作品在非洲地区的传播随着上世纪50年代末期的中埃建交而发端,至今已有近60年的传播历程,是非洲民众了解中国面貌的重要窗口与渠道。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一带一路